宗鏡錄 ‧ 卷二十

信煩惱即菩提 方為常淨 永明延壽大師 集

一念相應一念佛
35 min readAug 14, 2022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 : 卷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專心念佛 求生淨土

《宗鏡錄》卷二十八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宗鏡緣起自在法門。皆談如理實德。法如是故。非約變化對治權巧所說。一一法皆得全力。非是分力。盡為法界體。各住真如位。

如大寶積經云。若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故知不歸宗鏡。何以照明。斯即無礙法門。無有一毫所隔。

約華嚴宗有十種無礙。一,性相無礙。二,廣狹無礙。三,一多無礙。四,相入無礙。五,相即無礙。六,隱顯無礙。七,微細無礙。八,帝網無礙。九,十世無礙。十,主伴無礙。今於事法上,辯此十無礙。例餘法准知。

性相無礙者。如經云。此蓮華葉,即具此十義。謂此華葉,即同真性。不礙事相宛然。
廣狹無礙。即此華葉,其必普周無有邊際。而恒不捨本位分劑。此則分即無分。無分即分。經云。此諸華葉,普覆法界。
一多無礙。即此華葉。具無邊德。不可言一。融無二相,不可言多。
相入無礙。此一華葉,舒已遍入一切差別法中。復能攝取彼一切法令入己內。是故即舒恒攝。同時無礙。
相即無礙。此一華葉,必廢己同他。舉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體。是故己即是他,己不立。他即是己,他不存。他己存亡同時顯現。
隱顯無礙。此華葉既遍一切。彼一切法亦皆普遍。此能遍彼,則此顯彼隱。彼能遍此。則彼顯此隱。如是此彼各有隱顯無礙。
微細無礙。又此華葉中,悉能顯現微細剎土。炳然齊現。無不具足。經云。一塵中微細國土。曠然安住。
帝網無礙。又此華葉,一一塵中,各有無邊諸世界海。世界海中復有微塵。此微塵內復有世界。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十世無礙。此一華葉,橫遍十方。竪該九世。以時無別體。依華以立。華既無礙。時亦如之。
主伴無礙。又此華葉,理無孤起。必攝無量眷屬圍繞。經云。此蓮華,有世界海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此經所有眷屬,互為主伴。具德圓滿。是故見此華葉。即是見於無盡法界。非是託此別有所表。

經云。此華葉等。皆從無生法忍所起。此一華葉,既具十種無礙。餘一切事,皆亦如是。斯十玄門。不出事理。若從事理無礙交參。則有因陀羅網門。微細相容門。純雜具德門等。若依事理逆順相融。則有具足相應門。隱顯俱成門。相即自在門等。

是以一多相入而非一。以相資不壞自相各各現。故非一。以一多相即而非異。以一多相攝互泯絕。故非異。則宗鏡之內。凡有一法一塵。悉各具此十無礙門。如一蓮華葉,法爾如是。若不見者。圓信不成。皆局方隅。盡為權漸。終不能一多即入。心境融通耳。

記釋蓮華十玄門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者

夫十玄十對。凡舉一事,必具十玄。凡一玄門,必收十對。泛明一法一一圓收。十對者。一教義。二事理。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如一蓮華具茲十對。萬法例爾。
一教義。謂見此蓮華。能生解故。
二事理。華即是事。舉體同真故。
三境智。華是所觀。同智性故。
四行位。是萬行華。隨位別故。
五因果。因事之華。攬成果故。
六依正。全是所依。亦能依故。
七體用。體同真性。用應機故。
八人法。恒攬為人。攝為法故。
九逆順。逆同五熱。順十度故。
十感應。遍應一切。亦能感故。
如一華既爾。餘一切事,准以知之。如事法既爾。餘教義等一切皆然。准思可見。

妙嚴品喻佛身云。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此舉佛身具足諸法也。

又晉經性起品頌云。三世一切劫。佛剎及諸法。諸根心心所。一切虛妄法。於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現。是故說菩提。無量無有邊。亦約佛身心具也。

又普賢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國土所有微塵。悉能容受無邊法界。據能具之言,但以業用。總由德相。本自具足,即是德相。令總見之,即為業用。下業用准之。

十行品云。此菩薩,於其身中現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諸佛。

入法界品云。善財見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十方一切世界,三千界中地水等輪,諸山河海,人天宮殿,種種時劫,諸佛菩薩。如見現在世界如是。前際後際一切世界中,悉爾明見。乃至十方剎塵中,現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佛出興。一切菩薩。及聞佛菩薩眾會言音。斯並是同時具足相應門也。

二,廣狹自在門者

先明廣狹。後會通純雜。
先明廣狹者。如善財歎樓閣云。不動本處,而能普詣一切佛剎者之所住處。入法界品摩耶夫人云。又善男子。彼妙光明入我身時。我身形量雖不踰本。然其實已超過世間。所以者何。我身爾時量同虛空。悉能容受十方菩薩。受生莊嚴諸宮殿故。如是等文。皆廣狹自在也。

次會通純雜者。如云萬行紛披。比華開錦上。此是諸藏純雜具德門。然有二意。一者若以契理為純。萬行為雜。則是事理無礙。非事事無礙。設如菩薩大悲為純。盡未來際唯見行悲。餘行如虛空。若約雜門即萬行俱修者。此二門異。亦不成事事無礙。
二者如一施門。一切萬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純。而此施門即具諸度行。故名為雜。如是純之與雜不相障礙故。名具德者,則事事無礙義成。而復一中具諸度。諸度存,即相入門。若一即諸度,復似相即門。故不存之。賢首改為廣狹自在門。若華開錦上者,意取五綵相宣。華色雖異。一一之線皆悉通過。通喻於純。異喻於雜。故常通常異。名為無礙。不同繡畫但異不通。

釋曰。若異而不通,失一性圓融之道。若通而不異。無萬行莊嚴之門。今常異常通。無間無斷。則真體冥寂,不礙隨緣。大用現前,無妨正性。可謂比華開錦上,猶雲起長空矣。

又賢首意云。萬行純雜。有通事理無礙,及單約事說。故廢之耳。謂同一法界故純。不壞事相故雜。此即事理無礙也。一行長行故純。不妨餘行故雜。此但約事也。故昔廢之而立廣狹。今欲會取。即事同理而遍,故純。不壞一多,故雜。則亦有事事無礙義耳。如以入門取之。則一切皆入。入中有多法門。故名純雜。

如妙嚴品,說諸眾海各各唯一解脫門,純也。普賢菩薩得不思議解脫,雜也。

入法界品中慈行童女云。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修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即純雜無礙也。

又善財童子,所求諸善知識,各言唯知此法門,又云多劫唯修此門者。即純門也。諸善知識皆推進云,如諸菩薩種種知見,種種修行,種種證得者。此雜門也。自言知一。推他有多。自他雖異。然屬一身。此亦純雜無礙門也。

一多相容不同門者

一多無礙。等虛室之千光。由一與多,互為緣起。力用交徹,故相涉入。是曰相容。不壞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內千燈並照。燈隨盞異,一一不同。燈逐光通,光光涉入。常別常入。恒異恒融。

故經頌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又即如理之遍。如理之包。舒攝同時。若具作者。
一,或唯入。以一入一切故。
二,或唯攝。以一攝一切故。
三,即入即攝。同時無礙故。
四,非入非攝。以入即攝,故非入。攝即入,故非攝。
五,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
六。或絕前五。以是行境故。行起解絕故。

華嚴經云。此菩薩於一毛孔中,普能容納一切國土。又云。一切身中,悉能包納盡法界不可說不可說身。而眾生界無增無減。如一身,乃至遍法界一切身悉亦如是。

故寂照神變三摩地經云。於其一切有情身中,普能示現一有情身。又能於一有情身中,普現一切有情之身。有情身中,能現法身。又能於法身中,現有情身。乃至能以一心,隨念悟入一切眾生無際劫數。普現所作業果異熟。隨其所應。開悟有情。悉令現見。皆得善巧。

相即門者

廢己同他者,是相即義。以上相入,則此彼互存。如兩鏡相照。但約力用交徹明耳。今此約有體無體。故言廢己。廢己,即己無體也。同他,即他有體也。

如經頌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為說。既言展轉成。即異體類相望也。不思議法品云。諸佛知一切佛語,即一佛語。此同類相即也。

初發心品云。心一發故,即與三世一切諸佛體性平等。乃至云真實智慧等者。此顯位上下相即也。

入法界品云。彌勒告大眾言。餘諸菩薩,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行願。乃能親近諸佛菩提。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等。

五,隱顯門者

如八日月者,即取明處為顯。暗處為隱。而必同時。故云俱成。不同十五日唯顯。月晦日唯隱。又暗處非無明。明處非無暗。但明顯處暗隱。暗處明隱。亦得云隱顯俱成。

故云隱顯俱成。似秋空之片月。如八日月,半顯半隱。正顯即隱。不同晦日隱時無顯。不同望日顯時無隱。則明下有晦。晦下有明。如東方入處,即於東起。如明下有闇。西方起處,即於西入。如暗下有明。故稱祕密俱成。

亦如夜摩天偈云。十方一切處。皆謂佛在此。或見在人間。或見在天宮。則見處為顯。不見處為隱。非佛不遍。

十定品云。或見佛身,其量七肘。或見佛身,其量八肘。或見佛身,其量九肘。乃至或見佛身,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量。則見七肘時。七肘顯,餘量皆隱也。餘顯例然。

故彼喻云。譬如月輪。閻浮提人,見其形小而亦不減。月中住者,見其形大而亦不增。釋云。見其大,則大顯小隱。見小,則小顯大隱。而不增減,則是祕密俱成。餘一切法,類可知也。

如經云。摩耶夫人,於此一處為菩薩母。三千世界為母亦然。然我此身非一處住。非多處住。亦隱顯義。此處為母,此顯彼隱等。非一處住,即是一隱例有多顯。非多處住,即是多隱例有一顯。亦是雙奪俱泯之句,非隱非顯祕密之義。然若約智幻,即業用門。約極位成,即德相門。

微細相容門者

經頌云。一一毛孔內。各現無數剎。即業用門。又德雲比丘云。住微細念佛門。於一毛端處,有不可說如來出現。悉至其所而承事故。此通於德相業用。刊定記云。此微細德。不同相在德。彼約別體別德。相望相在。此但當法即具一切。炳然齊著。

因陀羅網門者

此帝網觀。如一華一塵,以稱性故,能攝一切餘塵餘法,亦皆稱性。何有一法而不攝耶,應以塵對餘剎以辯重重,欲令易見。且以一塵望餘塵。謂一塵之內所含諸剎。彼所含剎,亦攬塵成。此能成塵,亦須稱性。塵既稱性,亦須含剎。第二重內所含諸剎,亦攬塵成。塵復稱性,亦須含剎。第三重塵含第四重剎。第四重塵含第五重剎。重重塵成。重重稱性。無窮無盡。猶如鏡燈。以喻帝網。若言帝網,從喻受名。若就法立,應名重現無盡門。

如一珠之內頓現萬像,如一塵內頓現諸法,但是一重。一珠現於諸珠,方成重重之義。珠皆明淨。如塵稱性。一珠現於多珠。猶如一塵現於多剎塵。所現珠影,復能現影。如塵內剎塵,復能現剎。重重影明。重重互現。故言至無盡。

釋曰。重重無盡者。即是一一法,皆含真如心性無盡之理。所以互遍重重。如無盡意菩薩經云。無盡意言。以一念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如是覺了分別。舍利弗。是名菩薩一道無盡。

又菩薩瓔珞本業經云。佛子。法門者,所謂十信心是一切行本。是故十信心中,一信心有十品信心。為百法明門。復從是有法明心中,一心有百心。故為千法明門。復從千法明心中,一心有千心。為萬法明門。如是增進至無量明。轉勝進上上法。故為明明法門。百萬阿僧秖功德一切行,盡入此明門。

釋曰。何以入此明門。以自心明故。能通萬法。故名之為門。況帝珠瑩淨。影現重重。比塵剎性明。能含萬法。如觀佛三昧海經云。佛告阿難。善法者,所謂一切無量禪定。諸念佛法。從諸心想生。是名功德藏。雜華嚴經,一乘修行者。

祕密義記云。緣起陀羅尼者,一起而一切起。見一而見一切。故一切諸法不可說不可說。一法中有十重重現顯。此一法中所顯,一切法中亦復如是十重重顯現。無盡無盡。

如摩尼雨寶,經十不可說十無盡故。以此陀羅尼無盡寶,雨一切諸十不可說十無盡寶。此所雨寶中,又雨十無盡寶。乃至無盡無盡。故名因陀羅尼

此中所明陀羅尼,不有餘處。不出大日毘盧遮那法界身。此身即是一切眾生身。總持十不可說十無盡法。故名陀羅尼

此身中有八種五摩尼。若約圓融,不問佛眾生。皆俱圓融顯現。不可具說。凡夫不解故,不得根五用。聖者解故,得根五用。得五根用者,通名二種陀羅尼。即根本因陀羅尼。緣起陀羅尼。八種五摩尼者

一者,上方體著有五摩尼。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口。
二者,左方有五摩尼。一大指.二頭指.三中指.四無名指.五小指。
三者,右方五種摩尼。即右手五指。
四者,下方足亦五摩尼。一大指.二頭指.三中指.四無名指.五小指。
五者,下右方五摩尼義。即右足五指。
六者,就全身又五摩尼。一頭.二左手.三右手.四左足.五右足。七者,就五大五摩尼。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
八者,就五內又五摩尼。一心.二肺.三腎.四脾.五肝。

一者。上方體著有五摩尼。辯業用者。
一眼,此雨能遍照分別十方所有善惡法。十無盡佛國土微塵數,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十不可說體相心行。又照見世間種種所有十不可說眾生,十無盡苦樂等事。
此光明寶摩尼王。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沈苦輪迴。無有窮已。若善用。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如一剎那,一切剎那亦爾。
二耳,此雨能分別世間種種苦樂等音聲。又無漏聖者音聲。
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即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招無出期苦。
三鼻,此雨能分別一切世間種種名香。凡聖正報身分,依報宮殿等香。又人間中種種作善作惡,念善念惡。乃至念無上菩提等香。
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招十無盡苦。
四舌,此雨能分別演說十無盡佛剎塵數,一切諸佛菩薩等,十不可說無漏妙法。乃至一切世間善不善身口意業行等。
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招無出期苦。
五口,此雨能分別演說十佛剎塵數,佛菩薩十不可說三業行。十無盡諸眾生所有邪正等法。
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招無出期苦。

二者。上左方摩尼。一一摩尼,周遍十不可說法界。能雨十不可說天衣天饌華香等,種種莊嚴雲。
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招無出期苦。

三者。上右方五摩尼。如左方亦爾。

四者。下方左五摩尼。雨能令飛行十方不可說十無盡法界虛空界佛國土海,歷事諸佛,承給供養。以此無礙神足,一剎那中,遍至十不可說一切眾生界,示教利喜,迴向佛道,無疲無厭。
此光明寶摩尼王。若善用。一剎那中究竟無上菩提。若不善用。一剎那中招無出期苦。

五者。下方右五摩尼。雨無盡寶,如左亦爾。如上所說。一一身分中法界。法爾十重重,十無盡,不可窮極。如不思議品云。一切法界虛空等世界。悉以毛端周遍度量。一一毛端處,於一一念中,化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身。乃至一一法中,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名句文身。充滿法界。一切眾生,無不聞者。盡一切未來際劫,常轉法輪等。此則處以毛端,該於法界。時以剎那,盡於劫海。謂於此處頓起業用。謂於此時常起業用。此亦不待因緣。諸佛法爾。

六者。全身五摩尼者。若善用。名金剛輪。若不善用。名地獄猛火輪。上方摩尼者。名日月星宿摩尼。若善用。不起風雷雲霧。若不善用。現種種不吉祥事。其餘四摩尼。總名拒敵劍輪。

七者。五大五摩尼。總名莊嚴佛國土。成就眾生。

八者。五內摩尼。此有十義。一名因陀羅網。體備五珠者,重重無盡義。二名錠光玻璃。如玻璃鏡,頓現萬像故。三名圓鏡。普現諸法,無分別義。此二鏡,二名一義。四名滿月。清涼解脫義。息煩惱焰故。五名烈火。令無遺餘義。如劫火故。六名金剛杵。拒敵義。破煩惱軍故。七名閻浮金。無鑛無價義。八名無價摩尼。雨寶無量,亦無類義。九名無畏印。如持世間大王印。隨所至處得無畏故。十名大日如來。奪千電烈宿,百千億十不可說日月光明義。

又因陀羅網者,約喻說。網主,即天主。由宿世十不可說劫,歷事供養諸釋梵王。是故得此果報。以此寶網,莊嚴天宮殿,以化諸天眾,悉令知一切善惡業報。諸天眾見此事已,皆悉不放逸。令勤行精進。乃以此網,令類知十無盡重重法界法門故。

顯其體德備五珠者。如是無盡五珠,五五為部,其數無量。何故得如是依報莊嚴者。由一念中,如是以十無盡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等,乃至演說十不可說十無盡法門海,熏修自身心。故得如是十無盡依報。所有世界海中,十不可說諸天眾,皆悉流入大日毘盧遮那果海中。如一念,一切中亦如是,不可窮盡。此皆去情思之。是名體德備五珠也。

五珠者。白珠.赤珠.青珠.黃珠.黑珠。一為本法。攝餘四珠。如舉一為本法。餘四隨舉為本法亦如是。又白珠中餘四現,及本白影。影,又影現。如白珠現,影中又影現。一切珠亦如是。如是十重重,十無盡,不可具說。又諸眾生所造作業影現。善惡無記現。又無漏聖人所證因果,上中下位分,於中皆具現。如天珠中現,一切宮殿樓閣柱楹梠桷亦如是。是時諸天,見此事已。深起慈悲心,救護心,三業中不作惡心。勤行精進。不敢放逸。

又此五色珠中,隨眾生業影現。白中,天清淨業現。赤中,無記業現。青中,餓鬼畜生業現。黃中,人間種種輪轉,不相捨離世善業現。黑中,地獄種種苦業現。乃至十方諸佛八相成道,靡不於中重重影現。

心等五色珠因陀羅網亦如是。於中有業識細相。轉識中相。現識麁相。目見可貪色時。眼脈走黃。黃熏隨五摩尼黃色現。是名貪業現五道業作。目見可瞋色時。目脈走青。青熏隨色摩尼青色現。是名瞋業現五道業作。目見可善可惡不識不知色時。目脈走黑。黑熏隨色摩尼黑色現。是名癡業現五道業作

純白色時。此諸天業現。表而可知。約實而言。一一業中皆具一切。如是重重無盡。即德用自在門。是根本因陀羅尼。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也。皆是法性實德。法爾如是十重重藏。十無盡藏。此約圓教法,以十數顯重重。亦以十數顯無盡。

又此天網能現一切影。即是意業。能雨一切寶。即是身業。能出一切音聲。即是口業。然一切諸法,皆從果海中出。然還無不歸於果海中。約實而言至意。此中在者,正此果海之文處。此中有三。一,德用自在。如珠喻。二,知根海。三,如根五用。如前已辯。此知根海一種。能知者有三種人。一佛。二菩薩,聲聞,緣覺。三凡夫。

云何根海。謂大日毘盧遮那智藏海。此海中有三種波。此上三種人次第能知。此海本來寂。云何生波浪。由忽爾念無明風,起於波浪。

云何波相。此無明風動智藏海,中生波浪。譬如以鐺盛清水,初置火邊。初時細動,有如粒子。漸大動,有如細流。漸大動,有如涌騰。然此自然隨風之色。或得破種種穀,破諸草木。或滋萌五穀,成熟一切果實。若欲起此風時,最初雲霞於外顯現,然後起大風。若此拔草木根栽。及諸五穀。海上起黑雲。若此破五穀一切果實,不拔草木根栽。海上起青雲。若此成熟五穀,滋萌一切華草,海上起白黃雲。若此非善非惡。海上起慶色赤雲。

由此三種能知。若此極細,一船師所知。若此中,一二船師所知。若此極麁相,於上現凡夫所知。

如是毘盧遮那智藏海中。有三風三波。祕密難知。良以一切眾生自心處內有八辦。普面即一切眾生心腹內有八辦。為革五藏。其八辦相狀。一似牛黃也和合成蓮華。此蓮華中有正遍知海。是名毘盧遮那智藏。亦名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此海有三種波者。一業相。二轉相。三現相。
然此蓮華藏海。有二種門。一大藏金剛門。二差別金剛門。
然凡夫華未開發。聖者華已開發。此未開發華蕚上有九孔。名差別金剛門。此華莖上有一大孔。是名大藏金剛門。凡眾生業將起。從大藏門風起。飄動心海。乃至涌出差別門中已。後眼等五根面上。乃至諸根中周流。不知手舞足踏。手驚足擾動。初發微細。是名業相。諸佛境界。次漸麁,涌出差別門。未現面貌。是名轉相。諸菩薩聲聞緣覺境界。後於諸根貌面中,顯現善惡相極麁。是名現相

諸凡夫境界。若諸佛現在一剎那中。了知十世九世無礙。如一剎那,一切剎那亦爾。是名知根海

又若網所張處,謂諸宮殿。若配法者,宮殿即是支末因陀羅。無盡五體德備五珠,即是根本因陀羅

若祕密釋者。此天主因陀羅。乃是一切眾生身中實性。往昔由與毘盧遮那如來,俱同一因。及諸釋師子。俱同一善根故。

又此十不可說一切諸天眾。此皆謂諸十不可說同類。十無量異類。清淨緣慮心是也。其餘一切不可說所現雜染業影。一切皆欲界一切雜染心是也。

又云。圓融國土,差別世界海等種種境界,不在心外。此有師子臆中五華藏互交踄入十重重十無盡。由逆順成十華藏。猶如因陀羅網互現影故。

又云。五華藏者,過多不六。減少不四。一切五部。准此可知。類八五相。亦復如是。五華藏者,即五色蓮。一白蓮.二赤蓮.三青蓮.四黃蓮.五黑蓮.是五蓮華,皆悉由無生法忍所起。從大悲胎藏所生。此華相色,即師子臆中五種色大蓮華。此即經中所說師子勝相國是也。一約世間之五行方處釋色相者。一者肺華。三葉,白色。似半月。二者心華。赤色,有三角。三者肝華。八葉,青色具五色。四者脾華。一葉,黃色,有四隅。五者腎華。八葉,黑色。二約五大者。一風。黑色,似半月。二火。赤色,三角。三空。青色具五。四地。黃色,四方。五水。白色圓。

: 何故所配初後相違耶。
: 肺名金。金者西方白。良由肺內有息風。故名風。腎名水。水者北方黑。良由有腎為水。能形物體。性不相違也。此五華藏若異體,謂諸華各各差別。若同體,謂住一遍應。故諸華中,各皆由一華遍應多華。故各多華全為其一華。是故能有多箇一華。然彼多一華。由本一華應多華故。雖有多一華,然彼多一華,與本一華體無差別故。是故名同體

以諸緣起門內有三義故。一不相由義。謂具自德故。二相由義。謂差別故。三無礙義。不可說故。乃至由此緣起是法界家實德故。普賢境界具德自在無障礙故。即是圓滿教主大日毘盧遮那如來。
以如是圓滿鎔融廣大身。於如圓滿鎔融廣大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中。攝其餘樹形等圓滿鎔融廣大世界海。
以如是圓滿鎔融廣大十不可說法界海為境界。坐如是圓滿鎔融廣大蓮華藏半月形摩尼師子座。示如是圓滿鎔融廣大無盡攝生威儀身雲。差別業用無邊無邊。如是重重無盡無盡。而如來無來往。無功用。此皆海印三昧中炳然顯現故。亦法界法爾。故能如是。

如摩尼雨寶。天鼓出音。雖無功用。所作得成就。如是所現雖廣大。而論時不過一剎那。論處不出一塵。如是一切,皆一剎那所現。如一剎那,一切剎那中亦如是。如一塵,一切塵中亦如是也。故知是心大海中,有大菩提心龍無邊無盡。是心所有一切法無邊無盡。故名閻浮提中人之力所不能受持。如海雲比丘所持性起一品,雖須彌山聚筆,四天下塵數四海墨不能書者。良由是心性無盡故。智者不須遠求矣。

: 何故蓮唯八葉。
: 謂三乘果德,體周照而用未周,故云八葉耳。若化周塵道中,德滿十方,乃名十葉。今約少分,四攝四無量,故名取八。又一葉表一實。五葉表五乘。又心內辦正八,和合為蓮華體,故名八葉。

又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其內心亦自然而有八辦,合成蓮華形。今但視照此心,令其開敷,即是三昧實故。若視此心八葉之華,即得與理相應。此八葉者,四方即是表四攝。四隅即表如來四智。此華本來無生,即是菩提心。當知一切法門,皆是從心而所有也。

若解是者,心華自然開,能見佛。如云心開意解,即此義也。開心者。即入無生門也

又心內有四種摩尼。一者月藏。即是聲聞人。月者清涼義。由有息煩惱焰暑氣。故名戒月藏。二者日藏。即緣覺。日即慧義。以大利慧,能乾十二因緣大河。故名慧日藏。三者萎華寶。即菩薩。三藏總持。辯才無邊。可得佛果寶故。菩薩如愚如朴。凡夫不知為知。如新淨華。菩薩知為不知。如萎華。故名萎華寶。四者寶淨。即諸佛是也。摩尼寶清淨光明成就。故名寶淨。此中諸寶。凡夫愚癡不實。實不能知。須試,而後能知實寶也。

譬如有伽陀羅等,四種炭火。投於其中可試。以月藏投火中。雖不出,出俱變色。以此當知非真寶。又以日藏投火中,火中則變。出則歸本色。以此當知非寶。又以萎華寶投火中。雖不出,出俱不變。假使不變。猶雨寶有失。以此當知非勝寶。又以寶淨摩尼寶投火中。雖不出,出俱不變。又雨寶無盡。初二寶為下寶。中一寶為中寶。後一寶為勝寶。

如是心內四種真摩尼。試實不實。何以得知。有無量四魔。以聲聞投小叫喚地獄中已。雖不出,出俱生疲厭心。以此當知下劣性。又以緣覺投大叫喚地獄中已。於其中則生疲厭心。出則得本心。又以菩薩投火燒熱地獄中。雖不出,出俱不變。而恭敬善知識處漸有闕。由是當知,雖不變少有失乎。又以佛投阿鼻大地獄中。雖不出,出俱不變。亦無怖畏心。亦復供養善知識。度諸眾生。示現八相而不休息。常於諸道中,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無疲厭心。

譬如輪王寶馬,一剎那周行四天下。而復於一切時中,一切剎那中,周行塵方不生疲厭。

又云。一切諸眾生從本以來,同一實性相。覺時不增。迷時不減。不問凡聖。唯此一大日毘盧遮那之善巧性相。及妄念時不改。凡夫
時善惡無記,種種一切煩惱妄想。所見種種一切諸法。國土山河。沙石瓦礫。樹木叢林。群獸雌雄。卵穀強弱。互相食噉。牝牡婬欲。窟穴相奪。人間男女。偷盜劫掠。貪財貪色。貪名貪利。互相殺奪。

乃至已生當生現生,一切惡法性相。乃至一切諸善法,已作當作現作。乃至璧玉金銀。赤白銅鐵。珠珍珂貝。一切華香幡蓋。宮殿樓閣。

凡一切諸所用物像。皆此大日毘盧遮那度生德用,全此法界身雲。何以故。若離此相已外。諸佛以何方便,化度一切眾生類。是故法界一法,皆諸佛法。

然一切凡夫,違諸差別相,起種種異見。由不知忽爾無明,計種種異見,如經中所說。依正論釋,但是一善巧方便,盤迴屈曲。成所依華藏。於一一華葉中顯十佛。令知相雖萬差。皆是毘盧遮那十身所作。十身差別。機感多端耳。

又緣起陀羅尼有二。一淨緣起。如清渚起波。二染緣起。猶濁河鼓浪。清濁雖異。濕性無差。如淨緣返流聖地之中。染緣隨流凡境之內。凡聖雖別。一心湛然。此猶約迷悟似分。若直了一心。全成性起。無復凡聖之號。曷有清濁之文。

: 所云五根作用。皆稱光明寶摩尼王。悉能雨寶。凡夫根器。亦如是耶。
: 經云。六自在王常清淨。所以稱王。王是自在義。是以眼根任運觀色。自在無礙。

經云。譬如眼光。照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又常在現量。本性不遷。豈非如王常得自在。所稱摩尼者。是雨寶義。如云。應眼時。若千日。萬像不能逃影質。豈非雨寶義。

又云。眼門放光。照破山河大地。豈非放光義。則玄鑒無遺。幽微洞察。五根隨用。亦復如是。乃至意根一念千里。無有障礙。

如云。應意時。絕分別。照燭森羅終不歇。透過山河石壁間。要且照時常寂滅。故知六根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可謂身之寶藏。心之明珠。不說不知,空沈苦海。先聖悲愍,意在於斯矣。

又所陳法喻。為未信之人。此是世間摩尼。況我心之雨寶。如將大海,比我心之宏深。且摩尼是質礙之色法,豈同丹臺無盡之法財。大海是有限之波瀾,寧等靈源不窮之性水。乃略況於少分。可謂天地懸殊。尋萬丈而未得毫釐。指百分而纔言一二。切忌自屈,不肯承當耳。

託事顯法生解門者

華嚴經云。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先住兜率宮諸菩薩眾。以從超過三界法所生。離諸煩惱行所生。周遍無礙心所生。甚深方便法所生。無量廣大智所生。堅固清淨信所增長。不思議善根所起。阿僧祇善巧變化所成就。供養佛心之所現。無作法門之所印。釋曰。此上併出因也。又云。出過諸天諸供養具,供養於佛者。即說多果也。

次一因成一果。經云。以從波羅蜜,所生一切寶蓋。於一切佛境界清淨,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乃至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寶宮殿。既以無生忍唯生於衣等。故云一因一果。後一因成多果。謂但舉無生為因。總生諸果。

故經云。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雲。一切堅固香雲。一切無邊色華雲等。隨一事即是無盡。況一事皆是稱性。

故皆即是無盡法界。但隨一義以名目之。如顯可重圓明,即名為寶。若云自在,即稱為王。若為潤益,即名雲等。故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彌勒樓閣,即是法門。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即是般若無分別智等。皆其事也。故一一事,即具無盡之法。故立具足無盡之德,不出於此。

十世隔法異成門者

以時無別體。依華以立。一念該攝。十世融通。所以如見華開,知是芳春。茂盛結果,知是朱夏。彫落為秋。收藏為冬。皆因於物,知四時也。

又一念九世成十世者。九約於義。一約實體。體用相融。故常九常一。無有障礙。體用相奪,離九一相。故同果海。

今時融通,無礙自在,略有四重
一相泯俱盡。二相與兩存。三相隨互攝。四相是互即
初中以本從末,唯事而無理。以末歸本,唯理而無事。
二中全事之理非事,故一相無時。全理之事非理。故九世不亂。
三中由隨事之理,故令一時能容一切時。由隨理之事,故令一切時隨理入一時中。多一反上。互入可知。
四中由即理之事,故令一時即一切時。由即事之理,故令一切時即一時。故唯理,無物可相即入。唯事,相礙不可即入。要以事理相從無礙。方有即入。思之可見。

又如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者。如毘目仙人執手。既善友力,瞬息之間或有佛所,見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修行不倦。何得一生不經多劫。仙人之力,長短自在故。

如世王質,遇仙人碁,令斧柯爛。三歲尚謂食頃。既能以長為短。亦能以短為長。如周穆隨於幻人。雖經多年。實唯瞬息。

故知世法佛法。俱不可思議。世法尚不可量。何況佛法。不應以長短之時,廣狹之處,定其旨也。

主伴圓明具德者

華嚴現相品云。眉間出勝音菩薩。與無量諸眷屬俱出。即人眷屬。佛放眉間光明。無量百千億光明以為眷屬。即光明眷屬。又法界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即法眷屬。故隨一一皆有眷屬。若以餘經望,但為眷屬。不為主伴。今言眷屬者。約當經中事,以為眷屬。眷屬即伴。故證主伴。

此華事十玄,例於餘事。舉華既爾。一塵等事亦然。

華上十門,唯約事說。謂華事上一切事。同時具足事。廣狹無礙事。一多事。乃至主伴事。

此事華既帶同時十義。又具餘教義等十門。謂事上有教義。同時具足教義。廣狹教義。一多乃至主伴教義。

又教義至感應各有同時等,為百門。以事所依。例餘所依。謂事法既有百門。二教義為百門。乃至感應具百門。故有千門。如教義等有此千門。以所依例能依門,亦成千門。謂前以所依體事為首。

今以能依玄門為首。謂同時門中具同時教義。同時事理。同時境智。乃至同時感應。故有十門

同時門中,具廣狹等。其廣狹等,有廣狹教義等。故成百門。二廣狹具百,例同時門。三相入門具百。四相即門具百。乃至第十主伴門具百。故成千門。

然其後千不異前千。但互舉為首而成異耳。若重重取之,至於無盡者。結成無盡。言重重取者。謂如初一門中具十。十中取一。此一亦須具十,具百,具千,以不相離故。

如一既爾。千門各十亦然。則具十千。十千之中隨取其一。亦具十千。如一千錢共為緣起。一錢為首。則具一千錢。餘亦如是。則有千千。千千之中隨取其一。亦具千千。故至無盡。

又重重者。一事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復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無盡也。以是具德無盡法門。唯普眼境界上智能入。故當勤修。必成大益。

: 如何是十玄門安立所以。
: 本是一心真如妙性無盡之理。因體用卷舒,性相即入,理事包遍,緣性依持。義分多種。略即六相。廣乃十玄。乃是諸佛菩薩德相業用。一行一法。皆具十玄。悉入宗鏡之中,一心無盡之旨。

如華嚴演義云。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以是總故,貫於九門之初。
二,廣狹門。別中先辯此者,是別門之由。由上事理無礙中,事理相遍,故生下諸門。且約事如理遍故廣。不壞事相故狹。故為事事無礙之始。三,由廣狹無礙。所遍有多。以己望多。故有一多相容。相容則二體俱存。但力用交徹耳。
四,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門。
五,由互相攝,則互有隱顯。謂攝他他所見。故有相入門。攝他他無體。故有相即門。攝他他雖存而不可見。故有隱顯門。以為門別故。故此三門,皆由相攝而有。相入則如二鏡互照。相即則如波水相收。隱顯則如片月相映。
六,由此攝他,一切齊攝。彼攝亦然。故有微細相容。
七,由互攝重重。故有帝網無盡。
八,由既如帝網。隨一即是一切無盡。故有託事顯法。
九,由上八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次辯能依。能依之時亦爾。
十,由法法皆然。故隨舉其一,則便為主。連帶緣起,便有伴生。

又刊定記,分德相業用,各有十玄
德相十玄者
一,同時具足相應德。二,相即德。三,相在德。四,隱顯德。五,主伴德。六,同體成即德。七,具足無盡德。八,純雜德。九,微細德。十,因陀羅網德。
二,業用十玄者。
一,同時具足相應用。二,相即用。三,相在用。四,相入用。五,相作用。六,純雜用。七,隱顯用。八,主伴用。九,微細用。十,因陀羅網用。故知無有一法,。不具無邊性德真如妙用矣。

是以此重玄門,名言路絕。隨智所演,以廣見聞。唯證方知。非情所解。

若親證時。悉是現量之境。處處入法界。念念見遮那。若但隨文義所解。只是陰識依通。當逆順境時,還成滯礙。遇差別問處,皆墮疑情。

如鹽官和尚,勘講華嚴大師云。華嚴經有幾種法界。對云。略而言之,有十種法界。廣而言之,重重無盡。師竪起拂子云。是第幾種法界。當時低頭擬祇對次。師訶云。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出去。

: 諸總持陀羅尼門。差別句義。數若恒沙。云何但於一心。悉皆開演。
: 離心無說。離說無心。舒則恒沙法門。卷則一心妙旨。微塵經卷,盡大千而未展全文。普眼法門。竭大海,而不書一偈。如忉利天鼓,演莫測之真詮。雷音寶林,說無生之妙偈。安養國內,水鳥皆談苦空。華藏海中。雲臺盡敷圓旨。

所以華嚴經云。譬如諸天有大法鼓。名為覺悟。若諸天子行放逸時。於虛空中,出聲告言。汝等當知一切欲樂,皆悉無常。虛妄顛倒。須臾變壞。但誑愚夫。令其戀著。汝莫放逸。若放逸者,墮諸惡趣。後悔無及。放逸諸天。聞此音已。生大憂怖。捨自宮中所有欲樂。詣天王所,求法行道。佛子。彼天鼓音無主無作。無起無滅。而能利益無量眾生。

阿彌陀經云。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如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斯則皆是頓悟自心。更無餘法。此一心法界。是諸經通體故

如來所說十二分教。親從大悲心中之所流出。大悲心從後得智。後得智從根本智。根本智從清淨法界流出。即是本原。更無所從。無有法,離於法界而有。此一心門,是一字中王。亦名一語。亦名一句。

思益經云。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聖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何謂默然。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處而有所說。名聖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斯正說時心契法理。即不說耳。明非緘口名不說也。

如入佛境界經云。佛言。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人見。無有人聞。無有人現在供養。無有人未來供養。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諸法一。不說諸法多。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證菩提。諸佛如來,不依一法得名。亦非多法得名。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見諸法。不聞諸法。不念諸法。不知諸法。不覺諸法。
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一法。不示諸法。

瓔珞經云。以一句偈。訓誨八萬四千國邑。

大集經偈云。無量智者佛真子。數如十方微塵等。於無量劫諮問佛。不盡如來一字義。又云。能以一字入一切法為眾生說。是名般若波羅蜜無涯際。總持經云。是般若波羅蜜一語。能答萬億之心。

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言。若人得聞一句之法。即解其中千萬句義。百千萬劫敷演解說。智慧辯才不可窮盡。是名多聞。大涅槃經云。若見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又云。寧願少聞,多解義理。不願多聞,於義不了。即是入此宗鏡。一解千從。雖廣引文。只證此義。上根一覽,已斷纖疑。中下再披方能具信。對根故爾。非法合然。

所以勝天王般若經云。
佛復告善思惟菩薩言。賢德天子,已於過去無量百千億劫修習陀羅尼門。窮劫說法。亦無終盡。善思惟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陀羅尼。
佛言。善男子。名眾法不入陀羅尼。
善男子。此陀羅尼過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內外眾法皆不可得。
善男子。無有少法能入此者。故名眾法不入陀羅尼。何以故。此法平等。無有高下。亦無出入。無一文字從外來入。亦無一字從此法中出。又無一字住此法中。亦無文字共相見者。亦不分別法與非法。是諸文字,說亦不減。不說無增。從本以來,無起造者。無壞滅者。
善男子。如文字,心亦如是。如心,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離言語。亦離思量。本無生滅。故無出入是名眾法不入陀羅尼。若能通達此法門者。辯才無盡。何以故。通達不斷無盡法故。
善男子。能入虛空者。則能入此陀羅尼門。

華嚴出現品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遍至。普遍無量諸音聲故。
應知如來音聲,隨其心樂,皆令歡喜。說法明了故。
應知如來音聲,隨其信解,皆令歡喜,心得清涼故。
應知如來音聲,化不失時,所應聞者無不聞故。
應知如來音聲無生滅,如呼響故。
應知如來音聲無主。修習一切業所起故。
應知如來音聲甚深。難可度量故。
應知如來音聲無邪曲。法界所生故。
應知如來音聲無斷絕。普入法界故。
應知如來音聲無變易。至於究竟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示非無示。

疏釋云。收上十聲,要不出三。約相則廣無量。約體則無主宰。約用則有顯示。今並雙非,以顯中道。謂莫窮其邊,故非量。隨機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多緣集,故非有主。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當體無生,故無能示。巧顯義理,故非無示。

更以四句明體用無礙
謂一,以用從體。由體無不在。故能令上十類聲,皆遍一切。非唯遍聲。亦遍一切時處眾生如來法界等。雖復於聲等皆遍。恒不雜亂。若不等遍,則音非圓。若由等遍失其音曲,則圓非音。今不壞曲而等遍。不動遍而差韻。方成圓音。
二,以體從用。其一一音皆具含真性。
三,用即體故。上十韻聲皆不可得。唯第一義永離所執故。法螺恒震。妙音常寂。名寂靜音。
如空谷響。有而即虛。若不即虛,非但失於一音。亦不得圓融自在。
四,體即用故。寂而恒宣。若天鼓無心而應一切。長風隨竅。萬吹不同。若不遍同,非但失於能圓。亦非真一故。

經云。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何以故。言音實相,即法輪故。是以眾生言音。皆不出虛空性。以性無不在。則法輪遍一切處,無有間斷。

止觀云。觀心攝一切教者。毘婆沙論云。心能為一切法作名。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當知世出世名字,悉從心起。若觀心僻越。順無明流。則有一切諸惡教起。所謂僧佉衛世,九十五種邪見教生。亦有諸善教起。五行六甲,陰陽八卦,五經子史,世智無道名教,皆從心起。云何出世名教,皆從心起。

寶性論云。有一大經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大。記大千界事。如中,如小,四天下三界等大者。皆記其事,在一微塵中。一塵既然。一切塵亦爾。一人出世,以淨天眼,見此大經卷而作是念。云何大經在微塵內,而不饒益一切眾生。即以方便,破出此經以益於他。如來無礙智慧經卷。具在眾生身中。顛倒覆之。不信不見。佛教眾生修八聖道。破一切虛妄。見已智慧與如來等。此約微塵附有為喻

又約空為喻者。發菩提心論云。譬如有人,見佛法滅。以如來十二部經,仰書虛空。宛然具足。一切眾生,無有知者。久久之後。更有一人遊行於空。見經咄嗟。云何眾生不知不見。即便寫取。示導眾生。

云何寫經。謂令眾生修八正道。破虛空等。修有多種。
若觀心因緣生滅無常,修八正道者。即寫三藏之經
若觀心因緣即空,修八聖道。即寫通教之經
若觀心分別校計有無量種。凡夫二乘所不能測。法眼菩薩乃能見之。是修無量八正道。即寫別教之經
若觀心即是佛性,圓修八正道。即寫中道之經
明一切法悉出心中。心即大乘。心即佛性。自見己智慧與如來等。又觀心即假即中者。即攝華嚴之經
若觀心因緣生法生滅者。即攝三藏四阿含教如乳之經
若觀心即空者。即攝共般若如酪之經
若其觀心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者。即攝方等生酥之經
若但用即空即假即中者。即攝大品熟酥之經
若用即中觀心者。即攝法華開佛知見大事正直醍醐之經
若用四句相即觀心。即有涅槃同見佛性醍醐之經。

又若觀因緣。又觀因緣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來。是名乳中殺人。若觀析空。又觀析空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來。是名酪中殺人。若觀即空。又觀即空即是佛性。是名生酥殺人。若觀假名。又觀假名即是佛性。是為熟酥殺人。若觀即中。又觀即中即是佛性。是名醍醐殺人。今通言殺人者。取二死已斷。三道清淨。名為殺人。是名止觀攝不定教。

又心攝諸教有二。
一者,一切眾生心中,具足一切法門。如來明審照其心法,按彼心說。無量教法從心而出。
二者,如來往昔曾作觀心,偏圓具足。依此心觀為眾生說。教化弟子,令學如來破塵出卷。仰寫空經。故有一切經教,一心止觀攝盡。

華嚴經頌云。
若欲三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諸群生。
如雲廣布無不及。隨其根欲悉令喜。
毛端佛眾無有數。眾生心樂亦無極。
悉應其心與法門。一切法界皆如是。

華嚴演義云。至聖垂誥。鏡一心之玄極。大士弘闡。燭微言之幽致。雖忘懷於詮旨之域。而浩汗於文義之海。蓋欲寄象繫之迹。窮無盡之趣矣。

故知非言無以立其文。非文無以廣其義。非義無以窮其玄。夫得其玄者。則宗鏡無盡之旨矣。旨既無盡。不說不知。今為未知者言。不為已知者說。脫或諸宗異執。見解差殊。或空有相非。大小各諍。斯乃不窮理本。強說異同。入宗鏡中。勝負俱息。如析金杖。段段俱金。猶截瓊枝。寸寸是寶。

: 信入此法,還有退者不。
: 信有二種。一,若正信堅固。諦了無疑。理觀分明。乘戒兼急。如此則一生可辦。誰論退耶。二,若依通之信。觀力麁浮。習重境強。遇緣即退。

如華嚴論云。如涅槃經,聞常住二字。尚七世不墮地獄

如華嚴經云。設聞如來名及所說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種。必得解脫至成佛故。何故經言第六住心。及從凡夫信位。猶言有退。此意若為和會。
解云。十信之中勝解未成。未得謂得。便生憍慢。不近善友。不敬賢良。為慢怠故,久處人天。惡業便起。能成就大地獄業。若一信不慢。常求勝友。即無此失。

若權教中第六住心,可有退位。實教中為稽滯者,責令進修。如舍利弗是示現聲聞。非實聲聞。所作方便。皆度眾生使令進策。如權教中第六住心,可說實退。何以故。為權教中地前三賢,總未見道。所修作業,皆是有為。所有無明,皆是折伏。功不強者,便生退還。若折伏有力,亦不退失。如蛇有毒。為咒力故,毒不能起。

但於佛法中種於信心。謙下無慢。敬順賢良。於諸惡人,心常慈忍。於諸勝己者,諮受未聞。所聞勝法,奉行無忘。所有虛妄,依教蠲除。於三菩提道,常勤不息。

夫為人生之法。法合如然。但不長惡而生。何須慮退。

華嚴疏云。深心信解常清淨者。信煩惱即菩提。方為常淨。由稱本性而發菩提心。本來是佛。更無所進。如在虛空。退至何所

《宗鏡錄》 卷二十八完

--

--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Written by 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