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十

心者不知心 心者不見心 永明延壽大師 集

一念相應一念佛
28 min readJul 11, 2022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 : 卷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專心念佛 求生淨土
專心念佛 求生淨土

《宗鏡錄》卷十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諸佛法身,普遍眾生心既同一心,云何有現不現。
: 常現無不現時。或於一塵頓現,無不具足。或於諸塵普現,無不周遍。一處頓現者,如來眼睫。文殊寶冠。彌勒閣中。普賢毛孔。淨名室裏。摩耶腹中。芥子針鋒。近塵遠剎,各各頓現。

如文殊般泥洹經云。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毘楞伽寶之所嚴飾。有五百種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間眾生所希見事,皆於中現。

維摩經云。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窄。悉現如故。

華嚴經入法界品,摩耶夫人,告善財言。善男子。爾時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有十佛剎極微塵數諸菩薩眾,乃至與眷屬俱。從天宮下,來入我身,彼諸菩薩,於我腹中現大神通。遊行自在。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為一步。乃至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而為一步。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諸如來所,菩薩眾會。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須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色界諸梵天王。俱來欲見菩薩處胎,廣大神變。恭敬供養。聽受正法。皆入我身。雖我腹中,悉能容受如是眾會。而身不廣大。亦不迫窄。其諸菩薩,各見自處眾會道場。清淨嚴飾。善男子。如此四天下閻浮提中。菩薩受生。我為其母。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閻浮提中,悉亦如是。然我此身,本來無二。亦復非一。非一處住。非多處住。何以故。以修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脫門故

如先德云。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是處胎義。若如是者,則一切眾生,皆處摩耶胎。非獨釋迦矣。何以故。眾生心,即法界故

又若了心空即無胎分。如菩薩處胎經云。佛告彌勒。行空菩薩,云何遊至十方剎土,教化眾生。彌勒白佛言。行空菩薩,不見剎土。亦無有佛。佛自無佛,云何有佛地水火風識界。我人壽命,皆悉空寂。以是之故,無有胎分。諸塵普現者,則橫該一切處。竪徹一切時。涉入重重,普融圓遍。

古德云。一切不思議事,於一切處,悉能普現。其唯一毘盧清淨法身之應用耳。此法身者,即是心也。

所以言,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毘盧清淨身。一念起惡,法身亦隨現。一念善心生,法身亦隨現。名為處處互現。乃至色處現。空處現。自在無礙。更莫遠推諸佛。唯自一念空心是。又如海印,普印一切。

華嚴經出現品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成正覺,於一切義,無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二無相。無行無止。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根性欲樂。煩惱染習。舉要言之,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
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說以為大海。故經中有海印三昧。

疏釋云。
海印三昧有十義。根器是所現。菩薩定心是能現。無不定心,故名三昧
一無心能現。經云。無有功用無分別。
二現無所現。經云。如光影故。
三能現與所現非一
四非異。經云。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一。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異。顯此定心,與所現法。即性之相。故能所宛然。即相之性,故物我無二。
五無去來。現萬法於自心,彼亦不來。羅身雲於法界,未曾暫去。
六廣大。經云。普悉包容無所拒。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則眾生色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
七普現。經云。一切皆能現。又云。菩薩普印諸心行。此與廣大異者。此約所現不簡巨細。彼約能現,其量普周。
八頓現。經云。一念現故。謂無前後,如印頓成。
九常現。非如明鏡,有現不現時。
十非現現。如明鏡對至,方現四天之像。不對而現,故云非現現。以不待對,是故常現該三際也。
此上海印現義。隨理事能所而分十門。但是一真心寂照普現之義。若有不現者,即是客塵自遮。見網自隔。非法身咎。

摩訶衍論云。諸佛如來,法身平等。自然遍一切處。無有作意。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覩。雷霆震地,聾者不聞。道契則隣,不在身近。故福人出世,則琳瑯現矣。薄福者出,則荊棘生焉。皆由自心,有現不現。若直了心性之人,悉皆平等顯現。

如洛浦和尚神劍歌云。
君子得之忘彼此。小人得之自輕生。
他家不用我家劍。世上高低早晚平。
所以眾生,不得了然明現皆滯有迷真。滯真迷中。滯中迷性。成三種緣集所以成障。

如天台淨名疏云。眾生氣類,無量無邊。元其正要,不出三種緣集氣類
有為緣集之類者。即是界內染淨國土。悉迷真滯有而起結業。稟分段生死。皆是有為緣集眾生之類。
無為緣集之類者。即是界外有餘國土。及果報土。乃至下品,中品,常寂光土。此三土眾生,迷中道佛性。滯真空無為。緣無為,起諸結業。受變易生死。是無為緣集眾生之類。
自體法界緣集者。即菩薩迷自體起。如宗門中云。已見不忘。今室外折伏界內有為緣集眾生。次弟子一品,折伏無為緣集眾生。後菩薩一品,即是折伏自體法界緣集眾生。

: 無為緣集,與自體緣集,為同為異。
: 名雖有別。惑體不殊。二乘迷自體,起無為。生計著,著無為。故正受無為緣集名。菩薩亦迷自體,起無為緣集。而菩薩觀,破無為著。無為緣集未盡。此惑附體。別受自體緣集之名。如凡夫迷真,起有為緣集。學人見真,斷見思。思惟不盡,猶於真理有貪恚色。染無色之名。

: 學人有為緣集不盡。見真猶有惑。不約真,名自體緣集。菩薩無為緣集不盡。見真,何得別受自體緣集之名。
: 二乘見真,但是空理。空理非法身,不得立自體之名。菩薩見真,實是法身。法身常在,故得別立自體緣集名也。菩薩或未知,未知故須折伏也。是故三種緣集不亡。所以法身不現。

又遠大師云。
緣集義者統唯一種。
或分為二
,約真妄開。
一妄緣集。三界虛妄,唯一心作。如夢所見,但是妄心解。
二真緣集。一切諸法,皆真心起。如夢所見,皆報心作。
或約心識說三
一就事緣集。從其事識,起一切法。
二妄緣集。從其妄緣,起一切法。
三真緣集。真識體中,具過一切恒沙性德。互相集成,故言緣集。又從真識,起一切法。故經說言,若無如來藏識。七識不住。不得厭苦。樂求涅槃。由如來藏,故起諸法。
又就有為無為說三。即一有為緣集。二無為緣集。三具二緣集。

: 直了此心是佛。更用八相成道不。
: 若了此心,即是天真佛。不說成與不成。若說成佛,是助語。亦是增語。

圓覺經云。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等。
釋曰。本無菩提,及與涅槃者。此是二轉依號。亦是住觀語。轉煩惱,故立菩提之號。轉生死故得涅槃之名。若了煩惱性空。生死本寂。既無所轉之相。亦無能轉之名。無不成佛者,無妄輪迴。亦無成佛者。無非輪迴。唯妙圓覺心,更無所有。如今只恐。不得宗鏡之光。若得其光,則自然入圓覺門。普照法界。

所以先德云。飛錫若登故國路。莫愁天下不聞聲。

龐居士頌云。十方來一會。各自學無為。此是選佛處。心通及第歸。如是則自然應念登科。隨處及第。何須受記,而待揚名者乎。

如昔人歌云。不坐禪。不持律。妙覺心珠白如日。當體虛玄一物無。阿誰承受燃燈佛。

: 眾生業果。種子現行。積劫所熏。猶如膠漆。云何但了一心,頓斷成佛。
: 若執心境是實。人法不空。徒經萬劫修行。終不證於道果。若頓了無我。深達物虛。則能所俱消。有何不證。猶微塵揚於猛吹。輕舸隨於迅流。只恐不信一心,自生艱阻。若入宗鏡,何往不從。且如勇施菩薩,因犯婬欲,尚悟無生。性比丘尼,無心修行。亦證道果。何況信解一乘之法,諦了自心,而無剋證乎。或有疑云。豈不斷煩惱耶。

解云。但諦觀殺盜婬妄,從一心上起。當處便寂,何須更斷。是以但了一心,自然萬境如幻。何者。以一切諸法,皆從心幻生。心既無形。法何有相

所以高城和尚歌云。
說教本窮無相理。廣讀元來不識心。識取心。了取境。識心了境禪河靜。若能了境便識心。萬法都如闥婆影。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摩登伽,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淨業障經云。爾時有一比丘。名無垢光。入毘舍離城,次第乞食。以不知故,入婬女家。時無垢光。入其家已。是時婬女,起染污心,作是思惟。我今必死。當與此比丘共行欲法。若不從我,我將殞命。作是念已,即便閉門,語比丘言。願與尊者,共行欲事。若不從我,我當必死。時無垢光,語婬女言。且止,大姊。我今不應犯如此事。所以者何。佛所制戒,我應奉行。寧捨身命,不毀此戒。爾時婬女,復更思惟。我今當以呪術藥草。令此比丘共為欲事。語比丘言。我今不能令汝退轉,毀犯禁戒。但當受我所施之食。即入舍內,便咒其食。投比丘鉢。咒術力故。令此比丘便失正念。起於欲心。展轉增盛。爾時婬女,見此比丘。顏色變異。即前牽手,共為欲事。是時比丘。與彼婬女共相愛樂。行婬欲已。持所乞食。還詣精舍。到精舍已。生大憂悔。舉體煩熱。咄哉,何為破大戒身。我今不應受他信施。我今則是破戒之人。當墮地獄。
時無垢光,向諸比丘同梵行者,說如是言。我今破戒。非是沙門。必趣地獄。時諸比丘,問無垢光。有何因緣而破此戒。時無垢光,具說上事。時諸同學,語無垢光。仁者,當知此有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得無生法忍。善能除滅破戒之罪。亦令眾生離諸蓋纏。我今與汝,共詣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所。除汝憂悔。
時無垢光,猶故未食。與諸比丘。詣文殊師利法王子所。到已問訊。供養恭敬。即以上事,具白文殊師利。
文殊師利語無垢光,汝今且食。食已,當共詣如來所。問如來此事。如佛所說,當共受持。比丘食已,與文殊師利,共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却坐一面。
爾時無垢光比丘,心懷恐懼。不敢問佛。於是文殊師利,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以上事,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無垢光。汝實爾不。答言,實爾。
佛告比丘。汝本有心,欲犯婬不。答言,不也。
佛告比丘,汝本無心。云何而犯。比丘答言。我於後時,乃生欲心。如是比丘,心犯欲耶。答言,如是。
佛告比丘。我常不言,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耶。答言,如是。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汝曾夢中受欲之時。心覺知不。答言,覺知。佛告比丘。汝向犯欲,豈非由心而覺知耶。答言,如是。若如是者。比丘悟夢犯欲,有何差別。比丘答言。悟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於意云何。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答言,如是。
佛言,於意云何。如夢諸法,是真實耶。答言,不也。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悟夢二心,俱是真實耶。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若非真實,是有法也。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無所有法,為有生不。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無生之法,尚無所有。而當有墮三惡道耶。佛告比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然諸凡夫,愚小無智。於無有法,不知如故,妄生分別。以分別故,墮三惡道。
復告比丘。諸法無實,而現種種所應作事。為著貪欲嗔恚愚癡凡夫等,故分別諸法。不知如故,非是真實。
復告比丘。諸法虛誑。如野馬故。諸法如夢。本性自在逮清淨故。諸法究竟。如水中月泡沫等故。諸法寂靜。無老病死諸過患故。諸法無取。非是色法,不可見故。諸法無聚。如虛空故。諸法無性。過諸性故。諸法甚深。過虛妄故。諸法廣大。無處所故。法無所作。究竟寂故。法無所依。境界空故。法無根本。畢竟空故。法離蓋纏。煩惱結使不可得故。法離熾然。性不生故。
乃至爾時無垢光,聞說是法。心懷歡喜。悲喜交集。雨淚,叉手合掌。一心觀佛,即說偈言。快哉世尊大功德。諸天世人所歸仰。善覺一切勝妙法。稽首能斷諸苦行。

又佛告文殊。過去有佛,號無垢光。時有比丘。名曰勇施。入難勝城。次行乞食,到長者舍。其家有女,容貌端正。見勇施已,生愛染心。乃至因託病,延請勇施說法。其後勇施。數到其家。轉相親厚。數相見故,便失正念而生欲心。即與彼女。共行婬法。心遂耽著,往來頻數。時彼女夫。見此比丘往來頻數。心生疑恚。即設方便,欲斷其命。勇施比丘,聞是事已。即以毒藥,持與彼女。而語之言。若必念我,可持此藥以殺汝夫。時長者女,即以毒藥和著食中。勅其婢使,持此飯食以飯我夫,夫食飯已,即便命終。爾時勇施,聞彼命終。心生大悔,作是思惟。今我所作,是大重惡。何名比丘。受行婬法。又斷人命。我今如是,當何所歸。生大憂惱。我若命終。當墮惡道。誰能免我如是之苦。以是事故,從一精舍。至一精舍。惶怖馳走。衣服落地。作如是言。咄哉怪哉。我今即是地獄眾生。
時有精舍,名曰醯無。中有菩薩,名曰鼻掬多羅。勇施比丘,即入其房。舉身投地。時彼菩薩。問勇施言。何為以身,自投於地。答言,大德。我今即是地獄眾生。又復問言。誰乃令汝為地獄人。勇施答言。我作大罪犯於婬戒。又斷人命。
時彼菩薩,語勇施言。比丘莫怖。我今力能施汝無畏。爾時勇施。聞彼菩薩施無畏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
爾時鼻掬多羅菩薩。即時從地接起勇施。牽其右手。將至異處。坐林樹中。
時鼻掬多羅菩薩。即時入於諸佛境界,大乘妙門。如來寶印三昧。入三昧已。即於身上出無量佛。身皆金色。三十二相。遍林樹間。
爾時諸佛。即時同聲,說是偈言。諸法同鏡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別癡恚愛。乃至諸法常無相。寂靜無根本。無邊不可取。欲性亦如是。
爾時林中,二萬天子。詣鼻掬多羅菩薩,來聽法者。聞說是偈,即得無生法忍。

: 妙圓覺心。既無所有。云何教中,說諸佛成等正覺。出現世間等事。
: 一是機熟眾生,自心感現。二是菩薩因地本願。然諸佛境界。廣大無邊。非情識所知。唯見性能了。

故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境界。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心境界,是如來境界,如心境界,無量無邊。無縛無脫。如來境界,亦無量無邊。無縛無脫。何以故。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別。如是如是,無量顯現。故知凡聖無際。心境一原。真無性而即相發明。相無體而因真建立。故云智身寥廓,總萬像以成體。萬像無形,以智身而齊體。

又若論化現門中。此是諸佛因地悲願之力。令機熟眾生自心感現。眾生心中諸佛,應現無窮。諸佛心內眾生,機緣不盡。所以法身無像,遇感成形。妙應無方,應念垂跡。由了平等,赴眾望而猶若摩尼。為達無私,任群機而如同天鼓。

古頌云。佛是眾生心裏佛。隨自根堪無異物。欲知一切諸佛原。悟自無明本是佛

如佛地經云。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釋云。隨諸有情樂見如來色身差別。如來示現如是色身。如來雖居無戲論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現瑠璃等微妙色身。令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變似如是身相。謂自心外,見如來身。

如契經言。由諸如來慈善根力。有所示現。令天人等自心變異,見如來身如金色等。

又如經言。若所應化無量有情。宜見瑠璃摩尼寶色。如來即能無礙示現種種瑠璃摩尼寶色。令彼自心亦如是變。乃至廣說,如是示現。一切如來,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說名平等法性。謂諸如來,隨同所化有情樂見色身形相。即各示現同處同時,異類形相。令彼自心如是變現,作利樂事。如諸有情,阿賴耶識共相種熟。各各變現世界等相。同處相似。不相妨礙。此亦如是。如色身相。餘事亦爾。由此示現,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度一切諸佛境界。

智嚴經云。
文殊師利問。無生無滅。其相云何。
佛答。不生不滅。即是如來。
文殊師利。譬如大地,瑠璃所成。帝釋毘闍延宮殿供具等,影現其中。閻浮提人,見瑠璃地諸宮殿影。合掌供養。燒香散華。願我得生如是宮殿。我當遊戲如帝釋等。彼諸眾生,不知此地是宮殿影。乃布施持戒。修諸功德
。為得如是宮殿果報。
文殊師利。如此宮殿,實無生滅。以地淨故,影現其中。彼宮殿影,亦有亦無。不生不滅。
文殊師利。眾生見佛。亦復如是。以其心淨,故見佛身。佛身無為。不生不滅。不起不盡。非色非非色。不可見,非不可見。非世間非非世間。非心非非心。以眾生心淨,見如來身。散華燒香。種種供養。願我當得如是色身。布施持戒。作諸功德。為得如來微妙身故。
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神力,出現世間。令諸眾生,得大利益。如影如像,隨眾生見。又說如日光無心普照喻。摩尼無心雨寶喻。谷響無實喻等。其瑠璃地等,喻眾生心。影喻佛身。
又華嚴有摩尼隨映喻。摩尼現色喻。自受用身,有其本色。但無青黃等異。青黃等異,隨機映生。又若以虛空喻佛身,即法性身。以虛空無相故,不隨方隅而有增減。以法身無形,故非依報化而現精麁。

如華嚴十定品云。佛子。譬如虛空。於蟲所食芥子孔中,亦不減小。於無數世界中,亦不增廣。其諸佛身。亦復如是。見大之時,亦無所增。見小之時,亦無所減。

如上諸況。皆喻見佛。然於鏡像喻最親。如質來對鏡。鏡中見像。像是質像。機感對剎。剎中見佛。佛是心佛。故華嚴經云。化佛從敬心起。又諸喻大意。皆以體無生滅。不礙生滅。如非色約體。非不色約用。則法報一際。體用無差。俱會無生。同歸宗鏡。又若以色聲取。是行邪道。若離色聲取。未免斷無。

古釋云。如華嚴偈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

若依權教,本宗四句。體用皆分。若依此宗,四句皆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本質影像,亦是自心。橫竪等一切諸法,不出心性故。如般若中,了色是般若。具歷諸法。且初歷五蘊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如是具歷諸法皆然。

般若意,似當諸法之性。不異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當法性空。既無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觀。色尚不可得,空觀。云何當有趣非趣,即中道觀。

今但要初句,以取色性為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則一色中,具一切法。是無礙之意故。隨一法,皆收法界故。若能如是解者。則凡有見聞一切境界。無非是佛出世。

如大集經云。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慧聚。白佛言,世尊。生老病死出於世者,即是佛出。無明愛出,即是佛出。貪恚癡出,即是佛出。一切疑網煩惱出者,即是佛出。何以故。若如是等法不出世者,佛以何緣出現於世。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實如所言。

爾時海慧菩薩言。世尊,若有不見如是等法,是時如來。為出於世,不出於世。善男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時,真實不知如是等法。是故我為而宣說之。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
一者初發菩提之心。
二者修行菩提之道。
三者堅固不退菩提。
四者一生當補佛處

發心菩薩。見佛色相。見已,即發菩提之心。修行菩薩。見佛具足一切善法。見已,即發菩提之心。不退菩薩。見如來身,及一切法,皆悉平等。一生菩薩。不見如來所有功德,及一切法。何以故。所得慧眼,了了淨故。斷二見故。淨智慧故。若不見淨。不見不淨。不見非淨非不淨。是人即能明見如來。

又古德釋台教止觀云。
只達一念自心是法界。十方諸佛,與一切眾生,同一無住。本一法界,為身為土。無彼無此。無根無住處。無修不修。無證不證。無凡無聖。但眾生自謂妄想纏縛為凡。為不修。為不證。謂佛為聖。為修。為證。修證凡聖,在眾生自強立之。佛位中都無此名也。
諸佛所見。一切眾生凡聖身,是佛法身。一切國土,是佛國土。一切法,是佛法。一切心,是一心。極十方三際推求。無纖毫許若色若心,不是佛理。智境朗然。周遍法界。嘗無一事。澹然身心。無所施為。佛心既然。我學佛智,如佛用心。即止觀明靜也。佛現,即我心現。現與不現,只是自心鏡上影像耳

: 豈都無外佛可見耶。
: 自他不二。但如來有同體大悲。眾生有熏習之力。扣擊同體智鏡。隨此心上,感見相好鏡中之像。然不離鏡,而非即鏡。隨照好醜。感者千差。相亦萬品。或機地深厚,感佛身長千萬由旬。壽命無量阿僧祇劫。以恒河沙世界微塵佛剎為淨妙國土。說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或人天報殊。示現八相,一期利益,不過數百年間。如空雲水月,恍惚而生。斯皆由感者一念之心。謂佛色身來應。佛實無來去之勞。無有形之患。無可說之法,無所度之機。但眾生善緣心想。謂佛來應為我說法。實是眾生,於自心上現此相耳。

: 眾生善根,擊佛大圓智鏡,現此影像。像則屬佛。
: 明鏡屬佛。像不屬佛。像若屬佛,佛則生滅流動。像若屬眾生,眾生業結所縛。何能具此相好。但感應道交,方見此耳。

: 既是佛智鏡上像。何言眾生心上現。
: 同體圓鏡,不偏屬佛。及眾生同一體故。但眾生磨瑩己鏡,未得全明故。能暫現此相,表進修之力。

: 若爾,眾生自感心鏡上現像。不言佛像現。佛即於眾生無力。虛致敬慕。有何益也。
: 由敬慕之心,感像現也。此真佛力,豈眾生能置哉。

: 此亦眾生自家佛力。非他佛力也。
: 佛地無自他。汝強謂自佛他。佛者,眾生心不盡耳。

: 若爾,只共作一佛。不能各各自成也。
: 不共作一佛。不各各自成。此義難了。

試舉喻看。如國清寺,法界也。住寺僧,古佛也。遠人暫遊,暫感佛也。他日愛慕剃髮。配寺國清,即我寺也。五峯松徑,臺殿房廊,悉我有也。頓得受用,不減他物,成我家也。不人人別造一寺也。不共他分一寺也。分即隨人去。常住法界不可分也。

此義出涅槃經中。譬如路有一大樹。樹陰清涼。來者即納。無人遮護。無持去者。既印金口。可以奉持。又機應相關。感應緣會。能見一切無邊佛事。以佛是增上緣。廣大悲願。慈善根力。以眾生是等流果。志誠所感。根熟而見。然總不出自心。如師子現指。醉象禮足。慈母遇子。盲賊得明。城變瑠璃。石舉空界。釋女瘡合。調達病痊。皆是本師。積劫熏修慈善根力。令一切眾生,自心所見。

如上等事,可證今文。

故大涅槃經云。
佛言,善男子。如提婆達多,教阿闍世王,欲害如來。是時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闍世王,即放護財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諸弟子。乃至我於爾時,為欲降伏護財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師子。是象見已。其心怖畏,尋即失糞。舉身投地,敬禮我足。善男子。我於爾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調伏。

復次善男子。我欲涅槃,始初發足,向拘尸那城。有五百力士,於其中路,平治掃灑。中有一石,眾欲舉棄。盡力不能。我時憐愍即起慈心。彼諸力士,尋即見我以足拇指。舉此大石擲置虛空。還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碎粖。復還聚合。令彼力士。貢高心息。即為略說種種法要。令其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來爾時,實不以指。舉此大石。在虛空中。還置右掌。吹令碎粖。復合如本。善男子。當知即是慈善根力,令諸力士見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此南天竺。有一大城。名首波羅。於是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盧至。為眾導主。已於過去無量佛所,植諸善本。
善男子。彼大城中,一切人民。信伏邪道。奉事尼乾。我時欲度彼長者故。從王舍城,至彼城邑。其路中間,相去六十五由旬。步涉而往,為欲化度彼諸人故。
彼眾尼乾。聞我欲至首波羅城。即作是念。沙門瞿曇。若至此者。此諸人民,便當捨我,更不供給。我等窮悴。奈何自活。諸尼乾輩,各各分散,告彼城人。
沙門瞿曇今欲來此。然彼沙門,委棄父母,東西馳騁。所至之處,能令土地穀米不登。人民饑饉。死亡者眾。病瘦相尋,無可救解。瞿曇無賴,純將諸惡羅剎鬼神,以為侍從。無父無母孤窮之人。而來諮啟為作門徒,所可教詔,純說虛空。隨其至處。初無安樂。
彼人聞已,即懷怖畏。頭面敬禮尼乾子足,白言大師。我等今者,當設何計。尼乾答言。沙門瞿曇,性好叢林。流泉清水。外設有者,宜應破壞。汝等便可相與出城。諸有之處,斬伐令盡,莫使有遺。流泉井池,悉置糞穢堅閉城門。各嚴器仗。當壁防護,勤自固守彼設來者,莫令得前。若不前者,汝當安隱。我等亦當作種種術。令彼瞿曇,復道還去。
彼諸人民,聞是語已,敬諾施行。斬伐樹木。污辱諸水。莊嚴器仗。牢自防護。善男子。我於爾時,至彼城已。不見一切樹木叢林。唯見諸人莊嚴器仗,當壁自守。見是事已。尋生憐愍,慈心向之。所有樹木,還生如本。復更生長其餘諸樹,不可稱計。河池泉井,其水清淨,盈滿其中。如青瑠璃,生眾雜華,彌覆其上。變其城壁,為紺瑠璃。城內人民,悉得徹見我及大眾。門自開闢,無能制者。所嚴器仗。變成雜華。盧至長者而為上首。與其人民俱共相隨往至佛所。我即為說種種法要。令彼諸人,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化作種種樹木。清淨流水,盈滿河池。變其本城,為紺瑠璃。令彼人民,徹見於我。開其城門。器仗為華。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人見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舍衛城中,有婆羅門女。姓婆私吒。唯有一子。愛之甚重。遇病命終。爾時女人。愁毒入心。狂亂失性。裸形無恥。遊行四衢。啼哭失聲。唱言我子。汝何處去。周遍城邑。無有疲已。而是女人,已於先佛植眾德本。善男子。我於是女,起慈愍心。是時女人,即得見我。便生子想,還得本心。前抱我身,嗚接我口。我時即告,侍者阿難。汝可持衣。與是女人。既與衣已。便為種種說諸法要。是女聞法。歡喜踊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爾時,實非彼子。彼非我母。亦無抱持。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波羅柰城,有優婆夷,字曰摩訶斯那達多。已於過去無量光佛,種諸善根。是優婆夷。夏九十日。請命眾僧。奉施醫藥。
是時眾中有一比丘。身嬰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若得肉者,病則可除。若不得肉,命將不全。時優婆夷,聞醫此言。尋持黃金,遍至市廛,唱如是言。誰有肉賣。吾以金買。若有肉者,當等與金。周遍城市。求不能得。是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為臛。下種種香。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是優婆夷,患瘡苦惱,不能堪忍。即發聲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於爾時,在舍衛城。聞其音聲。於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合如本。我即為其種種說法。聞法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往至波羅奈城。持藥塗是優婆夷瘡。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調達惡人。貪不知足。多服酥故,頭痛腹滿。受大苦惱,不能堪忍。發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時住在優禪尼城。聞其音聲。即生慈心。爾時調達,尋便見我往至其所,手摩頭腹。授與鹽湯,而令服之。服已平復。善男子。我實不往調達所,摩其頭腹。授湯令服。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調達見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憍薩羅國,有諸群賊,其數五百。群黨抄劫,為害滋甚。波斯匿王。患其縱暴。遣兵伺捕。得已挑目。逐著黑闇叢林之下。是諸群賊,已於先佛植眾德本。既失目已,受大苦惱。各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等今者,無有救護。啼哭號咷。
我時住在祇桓精舍。聞其音聲。即生慈心。時有涼風。吹香山中種種香藥滿其眼眶。尋還得眼。如本不異。諸賊開眼。即見如來住立其前。而為說法。賊聞法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作風。吹香山中種種香藥。住其人前而為說法。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群賊見如是事。

復次善男子。瑠璃太子,以愚癡故。廢其父王,自立為主。復念宿嫌,多害釋種。取萬二千釋種諸女。刖劓耳鼻。斷截手足。推之坑塹。時諸女人,身受苦惱。作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我等今者。無有救護。復大號咷。是諸女人,已於先佛種諸善根。
我於爾時,在竹林中。聞其音聲,即起慈心。諸女爾時,見我來至迦毘羅城。以水洗瘡。以藥敷之。苦痛尋除。耳鼻手足,還復如本。
我時即為略說法要。悉令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於大愛道比丘尼所。出家受具足戒。善男子。如來爾時,實不往至迦毘羅城。以水洗瘡。敷藥止苦。善男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悲喜之心。亦復如是。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修慈思惟。即是真實,非虛妄也。善男子。夫無量者,不可思議。菩薩所行。不可思議。諸佛所行,亦不可思議。是大乘典,大涅槃經,亦不可思議。

以此明文,可為誠證。則知三界九有,一切染淨等法。皆不出法界眾生之心。猶如畫師,畫出一切境界。心之畫師。亦復如是。

所以正法念處經云。
又彼比丘,如是觀察。
云何眾生有種種色。種種形相。有種種道。種種依止。又彼觀察,有種種心。種種依止。種種信解。有種種業。此如是等種種諸色。種種形相。種種諸道。種種依止。

譬如黠慧善巧畫師,若其弟子。觀察善平堅滑好地。得此地已。種種彩色。種種雜色。若好若醜。隨心所作。如彼形相。心業畫師,若其弟子。亦復如是。善平堅滑業果報地,生死地界。隨其所解,作種種形相。種種諸道。種種依止。心業畫師,業作眾生。又諸彩色,取白作白。取赤作赤。取黃作黃。若取鴿色,則為鴿色。取黑作黑。心業畫師,亦復如是。緣白取白。於天人中,則成白色。何義名白。欲等漏垢所不染污,故名白色。

又復如是心業畫師,取赤彩色。於天人中,能作赤色。何義名赤。所謂愛聲味觸香色,畫觀察衣。

又復如是心業畫師,取黃彩色。於畜生道,能作黃色。何義名黃。彼此遞互飲血噉肉。貪欲嗔癡,更相殺害。故名黃色。

又復如是心業畫師,取鴿彩色。攀緣觀察。於餓鬼道,作垢鴿色。何義名鴿。彼身猶如火燒林樹。飢渴所惱。種種苦逼。心業畫師嫉心所秉。癡闇所覆。

又復如是心業畫師,取黑彩色。於地獄中,畫作黑色。何義名黑。以黑業故,生地獄中。有黑鐵壁。被然被縛。得黑色身。作種種病。飢渴苦身。無量苦逼。皆是自業。非他所作。

又彼比丘觀察如是三界五道。五種彩色。生死畫衣。於三地住。謂欲界地。色無色地。心業畫師。習近婬欲。攀緣欲界種種色畫。緣色依止,有二十種。離欲四禪,以為畫筆。依十六地,是所畫處。作色界。離緣色界三摩跋提,緣無色界,畫為四處。心業畫師,廣畫如是三界大衣。

又彼比丘觀察如是心業畫師,身如彩器。貪欲瞋癡,以為堅牢。攀緣之心,猶如梯隥。根如畫筆。外諸境界,聲觸味色,及諸香等,如種種彩。生死如地。智如光明。勤發精進,如手相似。眾生如畫。神通如彼無量形服。有無量種業果報生,如畫成就。

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業畫師。有異種法。如彼畫師,不生疲倦。善治彩色,各各明淨。善識好筆,畫作好色。心業畫師。亦復如是。不生疲倦。若修禪定,善治禪彩。攀緣明淨,如彩光明。修道之師,如善好筆。知禪上下,如善識知。有取有捨,如不疲倦。如是禪定心業畫師,畫彼禪地,如彼好色。

又彼如是心業畫師。若有疲倦。則畫不善地獄餓鬼畜生道處,同業因緣。鐵杵為筆。不善彩色,畫非器人。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等色,非好色畫。廣說如前。

釋曰。是以畫師運巧拙之意。執五彩之筆。於平正之地。邈出一切精麁之像。如眾生稟愚智之心。興三業之筆。於善惡之地。畫出一切。苦樂之事。

又如世畫師,只畫得色陰。若心畫師,能畫五陰。又世畫不堅牢。色退像即滅。心畫經長劫。身謝業不亡。又世畫甚易知。妍醜皆可見。心畫極難審。果報莫可知。

如正法念處經頌云。
諸業之所作。過於巧畫師。業畫師天中。
作種種樂報。種種眾彩色。現觀則可數。
心業布眾彩。其數不可知。毀壁畫則亡。
二俱同時滅。若身喪滅時。業畫不可失。
譬如一畫師。造作眾文飾。一心亦如是。
造作種種業。五彩光色現。見之生愛樂。
五根畫亦爾。如業有生死。如世巧畫師。
現前則可見。心畫師微細。一切不可見。
圖畫好醜形。令壁眾像現。心業亦如是。
能作善惡報。是心於晝夜。思念恒不住。
如是業隨心。展轉常不離。風塵煙雲熱。
畫色則毀滅。捨善不善持。諸業爾乃失。

又依般舟經,見佛略有四喻
一夢喻。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
二水影喻。水喻心性。則佛之月影,皆是眾生真心中物。心佛交徹,唯真心也。
三幻喻。自心猶如幻術。一切佛如幻所作。謂有能幻法。方成幻事。無能念心。無所見佛。
四響喻。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
上之四喻。一正喻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又夢喻不來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無。響喻非合非散。

如經頌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是法不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

釋云。若心自見心。先心為能見。佛為所見。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云何自心還見自心。能所不分。見相斯絕。故經云。心有想則癡。若無想則心冥性佛,永絕思求矣。

如上是眾生自心感現。次諸佛菩薩因地願力。示現化門。無有斷絕。

所以維摩經云。雖示成正覺。不捨菩薩道。雖悟即心是佛,頓成菩提。然為眾生未達,廣修福業。以導未聞。皆令開解,同歸此地。

如華嚴經云。雖能一念,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為眾生故。於無量劫行菩薩行,無有休息。是為如山增上心

又云,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心為本。心若清淨,則能圓滿一切善根。於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意即成。若欲除斷一切取緣,住一向道,我亦能得。而我不斷。為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證無上菩提,何以故。為滿本願。盡一切世界行菩薩行以化眾生故。是為第九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如上況喻。證信無疑。則佛道立成。匪由他教。終不起於餘念。唯自淨於一心。可謂順佛本懷。得教正意矣。

: 佛度眾生。眾生還度佛不。
: 若約內觀。因了妄念雜識。眾生無體。發其覺慧。成自心之佛。此豈不是因眾生得度。若論外化。皆因眾生感出。若無機緣。既無所化。亦不成佛。如淨名經云。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淨度三昧經云。眾生亦度佛。若無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出世菩提。皆由眾生機故。

《宗鏡錄》 卷十八完

--

--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Written by 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