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 黃念祖居士

願此三十二拜文 ‧ 久住於世 ‧ 令有緣眾生 ‧ 深信受持 ‧ 正念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16 min readJul 2, 2024
佛號梵唄 釈迦如来説法図 (奈良国立博物館)

三十二拜文 目錄
一 此土導師二 彼土導師三 極樂世界四 法身依正五 報佛身土六 光壽無量七 光中極尊八 威光普度九 禮佛現光十 現在說法十一 禪淨不二十二 密淨不二十三 名攝萬法十四 始覺合本十五 接引往生十六 依報殊勝十七 住正定聚十八 一生補處十九 往生菩薩二十 禮讚諸佛二十一 普禮諸佛二十二 禮讚大經二十三 禮讚淨法二十四 禮讚觀音二十五 禮讚勢至二十六 禮讚普賢二十七 禮讚文殊二十八 禮讚彌勒二十九 禮讚法會聖眾三十 禮拜蓮宗與本身諸師三十一 普禮三寶三十二 普代懺悔迴向

淨土法門乃一乘了義、三根普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之不可思議法門,印光大師所謂「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淨土法門之總綱,淨土群經之首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其存世五譯差互頗巨,令行者有遍讀為艱、單持掛遺之困,是以宋朝王龍舒、晚清魏默深皆有會集本之作,清代彭際清則出節要本以弘揚之。惜此三本皆有缺欠,未足謂為善本。

逮至民國,夏蓮居老居士發大願心,重行會集,遍參五譯三本,苦心孤詣十載,終成精當詳贍之善本,是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又復悲心良深,憫末法淨業淺學,未諳小本《唐譯》,復不誦《淨土大經》,由不明理而致信願未深,難得真實受用。遂編集經文,副以祖意,成《淨修捷要》,亦名《五念簡課》,攝天親菩薩「禮讚願觀向」五念於每一拜,用力少而收效宏。淺言之,乃修《淨土大經》之捷徑,入寶王三昧之津樑。深言之,實融「淨土五經一論」於一編,攝禪教淨律密要義而無遺。取精用弘,裨益行者,功德殊勝,歎莫能窮!

黃念祖老居士者,蓮公傳人,梅公親甥,受蓮公囑咐而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廣集中外經論祖訓百九十餘部以釋《大經》,遍攝禪教律密深旨以弘淨土,妙銓奧義,暢舒幽玄,厥為《淨土大經》善本之善註,是乃淨宗「善中之善」也。復以餘暇為眾宣講《淨修捷要》,闡法要於頃刻間,發微言於笑談中,融顯密於片語裡,解頑惑於妙喻上,是乃淨修「要中之要」也。所傳世者為其講解《淨修捷要》第三遍之錄像,名曰《淨修捷要報恩談》。老人諄諄教誨,愷切叮嚀,情深意摯,令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

今日流通之《淨修捷要報恩談》各種視頻音檔版本,皆有一定程度之刪削,難窺全貌。又聞錄像母帶不復可尋,遂使校準失據。雖歷有淨業同修將念公講解內容記錄編整,並付印流通,俾便學修,功德難量。然其於言語匆速處、辨義微細間,仍難免理解疏誤,未盡善旨。茲有中華華藏淨宗學會同修,遍集六種音檔,整理相當完整之文稿。復有北京淨宗同修,為熟諳念公口音,深悉講解意趣,將《淨修捷要報恩談》反覆恭聆八、九十遍,於模糊處甚至聆聽上百遍。以此至誠精勤之功行,修訂華藏整理之文稿,所願者乃最大限度還原念公之本意,結成《淨修捷要報恩談》之善本,以饗大眾,並傳後世。其堅毅卓絕,耐煩耐勞,善願善行,誠難能可貴也!

欣見斯編即將付梓,爰略述其因緣始末,以為之序,聊致讚歎隨喜之意焉。

~ 二一五年二月 釋淨空 謹序於香港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淨修捷要 ( 一名五念簡課 )

【序文】 夏蓮居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雖華嚴以十願爲歸,天親以五念爲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爲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効良多。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

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届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誌緣起云。

~淨宗學人鄆城夏蓮居 識於燕京寓廬歡喜念佛齋

【序文介紹】 黃念祖

按 : 黃念祖老居士生於1913年,於1992年示疾往生,終年八十歲。以下《淨修捷要報恩談》擇錄自「黃念老法音網站」,以其網站文稿之版本為準。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承佛慈力,得真實受用,同生極樂國。

序介】《淨修捷要》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一個真實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寫的東西、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在研究正文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序,前頭這個序文,一開始這一篇就是序。

這個《淨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簡課》。佛教,這個天親菩薩,是五念法門,這個《淨修捷要》裏頭,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就稱爲「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的功課,這就有兩個名字。

所以現在,我來向大家滙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總之,圓瑛法師講《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那麽我這個第三次跟前兩次一比,因爲它還是個老本子,裏頭也有些記錄。這一比之下,覺得老的裏頭,上一次談得很不足,認識很不夠啊。就感佛之恩,所以現在我們今天談的,將來要用的名稱就是《淨修捷要報恩談》。這些談話是因爲知道有恩哪,感恩哪、報恩哪,這麽來談的。這個序裏頭,我們不全部把這個序統統地介紹完,我們擇它重要的部分。

【序文】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

】這一上來他就說:「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是難信,所以雖然是易行,也是難信哪。佛的教法稱爲教海,如汪洋大海,不知邊際,你不是親自到教海裏面去探討,(就要入大海,不是在岸邊上待一待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麽能夠可以入、可以度,怎麼樣可以 …它的邊有多廣大呀,無邊哪,這種就不知道了。

雖然《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指明了大家的歸宿。你要學教到最高峰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最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淨空法師一直到處講經,到後來講到《華嚴經》,講到這個地方,他就歸淨土了。最高的經典是《華嚴經》,但是《華嚴經》最後就是「十大願王」都勸衆生一起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淨空法師就是一個例子,就是從這個「十大願王」也把他導歸極樂了,指導的啊,他就是這樣。從教海裏面,他 (淨空法師) 也說,這個「教海算沙」很難得出來呀。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在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歸宿啊。

雖然《華嚴》是有給指明了歸宿,天親菩薩也以「五念」作爲法門。「五念」就是︰「一是禮拜、二是讚歎、三是發願、四是觀察、五是迴向」。所以,凡是能修這五念的必定往生,天親菩薩以這個五念作爲門,一個指了歸宿,一個指了這個門。有門就有門可入,把門告訴了大家了。

可是「末法淺學」,現在到了末法了,佛滅度已經是兩千多年了,按真正的佛曆來計算,算是三千年了。現在大家所通說的是兩千幾百年,那是按印度的那個「貝葉經文」點數出來的,它一年集結一次,點個點兒,數點兒數出兩千五百多個。但是印度淪爲殖民地,外國統治,經過很多很多戰亂,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點點兒,不一定,這個點了點兒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損失,也不一定。所以它這個好像是很證據確鑿,實在是有很大的問號。

但是中國這三千多年怎麽來的呢?中國從漢朝佛法就來了,我們把當時的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時候,是咱們周朝什麽什麽年,中國用天干地支、甲子丙丁這麽排下來,永遠沒有錯的,自古以來沒有錯,那個時候折合是對的,到現在也應該還是對的,所以就是按中國那個時候折合出佛的出世到現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是兩千五百多年,這是根據那個貝葉經文上點的點兒,過去集結的,後來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曬一曬作爲一次工作,點個點兒,一年一次,那是數這個點兒數的結果。

所以現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因此有很多人說,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剛過一千多年,後頭還有八千多年哪。但是到了末法,咱們這個劫是減劫,衆生根機越來越差。這個時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個淺學,所學的很淺,你還是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現在有很多自稱爲淨土宗,甚至於法師,實際上還都沒有深入啊。

【序文】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怎麽才能深入呢?「必須熟讀大經」。現在的法師有幾位是熟讀大經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淨空法師在這方面,我們很讚歎哪!並不多啊!他是帶了個頭,熟讀大經而且倡導。「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你才能夠略略地明白一點淨土法門的綱要,它的綱領、它的重要之點所在。知道了綱要才能夠理解全部的奧義,熟讀大經只是略明啊。

【序文】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

】可是現在修淨業的人怎麽樣呢?「大率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彌陀經》,不知道念《無量壽經》。於《小本》呢,這個《小本》裏頭就只誦《秦譯》,現在大家所念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稱爲《秦譯》。那個時候南北分,鳩摩羅什在北邊,他叫姚秦,國號秦,不是秦始皇那個秦,是六朝時候的秦,姚秦。讀《秦譯》就是讀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

現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連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即《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大師他很聰明,他從印度回來時後帶了很多經,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鳩摩羅什已經翻譯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兩部經,他已經知道,他又翻了;一部是《金剛經》。《金剛經》有玄奘大師翻譯的稱爲《能斷金剛經》,還有就是《阿彌陀經》,他又翻譯了。所以他要翻譯的話,就是說他所翻譯的本子裏頭有重要的補充。

但現在大家關於《阿彌陀經》,修淨土的人只知道念鳩摩羅什這一本,不知道玄奘這一本。所以現在能夠持《唐譯》,在淨業裏頭能夠不僅僅持《秦譯》,而且能夠持誦《唐譯》,能持誦玄奘翻譯的這個本子,而且還念《大經》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啊!那不但夏老師當時,現在也很難看到啊。現在淨空法師重視夏老師的會集本《無量壽經》,把它列在《五經讀本》裏頭了。所以這個就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啊。

【序文】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看起來、說起來,說是修淨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願者少」。所以修淨土就是要有深的信心、有切的願力,你有「深信切願」就決定往生。現在修淨業者,號稱是淨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夠深信,能夠懇切、迫切這樣發願的很少啊。信願不深,而想要「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那就難了。

所以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就決定於信願,你念得再好,沒有信願是不能往生的。你現在理解得太少,沒有能發起真正如實的信和願,這個就很難了。

【序文】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爲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効良多。

】在庚辰的那一年 (1940年),這個病中就發願,這是夏老師自己,發了一個很大的願,要很恭敬地來集結一些各種經裏頭的文句。「副以祖意」,這就是夏老師的淨土宗的特殊不同之處,就和印光法師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師的意也結合進來了。

所以現在大家都是說,你們一學、一念淨土,一搞禪,就是務外了,就是不專了。這個也有必要,因爲末法衆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門還學不好,再多加一門就更學不好了。但是絕對的不讓學淨土的人碰一碰禪宗,那就不會有人「有禪有淨土」了,那沒有人「有禪有淨土」,就沒有帶角虎了,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因此夏老師這些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種大家都有說法,都有原則,我們對於印光法師沒有一點輕慢之意,但這點跟夏老師相較,兩個人有點不同。但是印光法師本人對於禪還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對於蕅益大師的讚歎,他說:那就是佛再作這個註解,也不能超過蕅益。這是大修行人的話,這是大祖師的話,我們很尊敬、很讚歎。但是對於禪這一方面說,跟夏老師的態度,這裏有一點出入。

夏老師明白就說,我這裏頭,一方面根據經典,一方面把祖師的、禪宗的這一些風格、一些精神融會在一起了。「祖師意」,所以禪宗問,什麽是祖師意?什麽是西來意?這祖師意、西來意也就在這個《淨修捷要》裏面。所以我們讀《淨修捷要》,不光是僅僅理解了淨土宗各種經典的許多精華,而且禪宗的祖師意也在裏頭,因爲集結的時候就結合了祖師意,這一點是大家很應當留心的。

那麽,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就三十二拜,很簡單,沒有幾篇兒嘛。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啊。這一個簡課的內容是怎麽回事兒呢?「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啊。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了,就是最好的事情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這個身、口、意,這是我們在作業,稱爲三業,人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啊,可是就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你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安住於經文的奧意之中。你的身口意以這個爲「能感」,你就能得到「感應」,得到佛的加被。「括」就是包括,「括讚觀願向於一禮之際」,這就是「五念法門」。五念法門是禮拜、讚歎、觀察、發願、迴向,這就是五念法門。所以「讚觀願向」,把「讚歎、觀察、發願、迴向」都在這一個「頭」裏頭。你就是磕這一個頭,可是在之前你就有一心觀禮,就「觀」了,然後這裏頭有讚歎的話,發願也在裏頭,迴向也在裏頭。所以世親菩薩說這個五念的法門,就是融會在這個修持裏頭了,所以稱爲《五念簡課》。

這麽做的話,「妄想不易乘隙」,妄想抓不著機會,不能鑽空子。你沒有機會給它,因爲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這個頭磕完了,下面又一心觀禮了,這裏文句與文句都很緊湊,底下磕完之後,你又是念佛,念佛中還三稱「南無阿彌陀佛」,起來又念哪。那妄想沒有機會,它沒有空子可鑽,不能乘隙而入啊。「而正念自得現前」,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現前嘛,這個就是多麽直截了當。「需時既少,收效良多」,這三十二拜一會兒就做完了,時間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啊。

【序文】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

】跟別的相比,「先後相望,節時省力」,又節省時間,又省精力。所以現在大家都忙,都緊張,就是出家人也不閑,有的出家人比我們還忙,他的廟做旅遊點了,他一早上起來就要把廟打掃乾淨,然後來了遊人,就是香烟頭、包糖的紙,就這一天這個笤帚掃啊掃,他說還什麽叫用功?腰酸腿疼啊,什麼動彈都動彈不了了。大家就是忙呀,所以有人想出家,我說你到哪兒出家去?現在就是在家也是各種都在忙,美國是中年人的戰場,都是在鬥、在爭,競爭呀,所以要專門修持是很難。

所以就要有這樣的法門,簡單扼要,效果很高。我們講效率,高效率,花時間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嘛,我們要謀求這個高效率的法門哪。

「行者」都「稱便」,所以前前後後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歲,我看見一個人,他還在馬路上一邊修、一邊念,他從來不坐車子,幾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就修這個,他當然不能磕頭,就心裏觀想我在磕頭。

【序文】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

】這麽樣的話,你「果能隨文運心」,隨著這個文,你心就是在這兒隨著它,你心之運轉跟《淨修捷要》裏頭的文一致啊。「久習純熟」,純熟了之後,你就對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

「性修不二,境智一如」,這兩句話現在不講,等到以後要講,在這文章裏頭,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現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現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這個修持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你這個境界和觀想極樂世界種種的境界,和金剛的智慧不是兩樣的。

所以有人就說《金剛經》跟《阿彌陀經》是矛盾哪,《金剛經》是一切有相都是虛妄,你看那個《阿彌陀經》告訴我又是黃金爲地,又是這、又是那,全是有相,這兩個經矛盾哪!其實這兩個經並不矛盾,是你讀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境」就是「智」,這些道理我們在以後都要發揮。

那麽,這個時候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颺帆逕渡矣。」你就在順水在撑船,也順風啊,帆也掛起來了,直接就渡過了。

【序文】但每條均係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覲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適届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誌緣起云。

】這底下就不多說了,就再交代一下,說這裏頭每一條、每一條都是經文哪,不要大意呀,恭恭敬敬的。就是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五念」我們說過了,還有「四修」。

四修的意思就是,一個是「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淨土法門,恭敬阿彌陀和一切聖衆。第二是「無餘修」,你稱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專念阿彌陀名號,也就是跟經中這些如來聖衆的名號,不去摻雜其他的,就是「無餘修」。第三「無間修」,就是淨念相繼,沒有間斷。第四「長時修」,就是以畢命爲期,我這一生一直到我命終了,我這才算念完啊。這叫「四修」。

「五念」剛才說過了,有五種。這是天親菩薩所主張的要「四修五念」,那麽這四修五念自然就獲到密益了。底下不說了。就是這個主要的,我們也從這裏頭知道,要修淨業,要知道讀《無量壽經》,要知道夏老師會集的《阿彌陀經》種種的。這裏頭最簡易的,就是《淨修捷要》。所以我們今天,就開始大家一起,來共同研究這個內容。

序文介紹 (完)

>> 續下一頁 : 第一拜 此土導師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

--

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