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合論 (第九.修持門) ‧ 袁宏道

安心不動。名之為念。

一念相應一念佛
12 min readDec 3, 2023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十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西方合論 總目:

. (附 蕅益大師評點西方合論序 及 袁中郎傳)
. 第一剎土門 . 第二緣起門 . 第三部類門 . 第四教相門
. 第五理諦門 . 第六稱性門 . 第七往生門 . 第八見網門
. 第九修持門 . 第十釋異門

西方合論
第九、修持門

夫積劫情塵。多生愛海。似蝕劍之苔華。若吞珠之泥鏽。無礪不吐。去垢方明。欲得心淨。除非穢滅。悟者常須覺觀。迷人勤加折伏。其或愛鎖貪枷。亦當慟年惜月。孔子曰。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今欲一生超僧祇之果。十念攝億萬之程。豈是麤見浮思。結心塵口所能超越。不拌一忍。空累多生。如法而修。免墮魔罥。

一 淨悟門。 二 淨信門。 三 淨觀門。
四 淨念門。 五 淨懺門。 六 淨願門。
七 淨戒門。 八 淨處門。 九 淨侶門。
十 不定淨門。

一、淨悟者

行者欲生實淨土。當真實參究。如法了悟。

何故。悟是迷途導師。如人入暗。當燃燈炬。悟是淨國圖引。如人行遠。當識郵程。悟是諸行領首。如人衝堅。當隨將帥。

. 一者 悟能了知卽穢恆淨。不捨淨故。
. 二者 聞淨佛國土不可思議。不怯弱故。
. 三者 知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止一切惡法。不更作故。
. 四者 知彼土不去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
. 五者 悟佛身量徧滿虛空。衆生身量亦徧滿虛空。如地獄業力。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
. 六者 聞阿僧祇劫無量諸行。如人說彈指頃事。不驚怖故。
. 七者 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
. 八者 覺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
. 九者 如眼見故鄉。信不信不可得故。
. 十者 知法無我。順性利生。直至成佛。無疲厭故。

菩薩入此門已。成就白法。隨意得生。是故觀經上品云。深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疏云。第一義者。謂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上品六念義云。安心不動。名之為念。鈔曰。第一義理。悉不為二邊所動。通名為念

故西方如韋提希善財龍樹等。以入地往生。此方如遠公智者永明等。以證悟往生。一切經論中廣載。不能具錄。論中或有言生彼求悟者。為中下人說。至言悟自己佛。不必求生。此則為十地菩薩以上說。若云悟第一義。諸結使未斷者。皆不求生。則如龍樹永明等。亦為揑目生華。無事多事矣。

二、淨信者

智度論曰。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

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又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取。信亦如是。

昔王仲囘問無為子曰。如何念佛得無間斷。無為子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卽是不間斷也。仲囘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

. 一者 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
. 二者 信自心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德故。
. 三者 信因果如形影。決定相隨故。
. 四者 信此身形識。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陽燄空華。無所有故。
. 五者 信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
. 六者 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
. 七者 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
. 八者 信蓮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
. 九者 信佛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歲。螢火光。同一不思議故。
. 十者 信此身決定當死故。

若人具有如是信根。舉足下足。無非念佛。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但信有大小。若無甚深信力。如無羽之鳥。決定不得飛故。

三、淨觀者

眾生無始垢穢。徧一切法。如油入麪。似金在鑛。修淨業者。當加種種觀行。磨鍊習氣。為白法之垣壇。作往生之津梁。

. 一 淨觀。謂觀佛相好。如十六觀經所說故。
. 二 不淨觀。謂觀身心不淨。器世界不淨。生厭離故。
. 三 無常觀。謂觀一切法無定。如一美色。淫人觀之為樂。妒婦觀之為苦。觀行人觀之。種種惡露。異類觀之。如土木故。
. 四 和合觀。謂觀是身。是世界。是見聞覺知。如積木為屋。積土為壘。積雜彩為畫。無實體故。
. 五 對治觀。謂觀自身何結最重。當用何法對治。如輕冷苦澀藥草飲食等。於熱病中為藥。於餘病非藥。輕辛甘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為藥。於餘病非藥。如是觀察對治故。
. 六 慚悔觀。謂觀一切衆生。無量劫來。與我互為父母兄弟姊妹男女。遞相淫毒。曾不覺知。如梟獍殺父母。牛羊鴿雀配其親屬。彼不自知。而人觀之。慚愧譏笑。諸佛菩薩見於我等。亦復如是。是故當生大悔恨故。
. 七 念念觀。謂觀一切時中。幾許憶念佛心。幾許利生心。幾許垢淨沈掉心故。
. 八 平等觀。謂觀一切色一色。無好醜故。一切聲一聲。無譽毀故。一切受一受。無恩仇故。一切義一義。無淺深故。
. 九 微細觀。謂觀佛念法念。起於何來。去於何往故。
. 十 法界觀。謂觀一毛一塵一草一木。皆具有無量淨佛國土故。

行者若行諸觀時。以第一淨觀為主。餘九為伴。如石中覓珠。若不破石。無緣得珠故。

四、淨念者

念佛之法。名一行三昧。惟在決定。若不得念。卽有散漫。三昧不成。

. 一 攝心念。謂一切處攝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繫念而寢。不隔念。不異念故。
. 二 勇猛念。如好色人。聞淫女所在。高巖深澗。燐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 三 深心念。如大海深廣。必窮其底。覺路遙遙。不竟不休故。
. 四 觀想念。謂念念中。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
. 五 息心念。謂息一切名心。宦心。慾心。世間心。貪戀心。貢高心。遮護心。人我是非心。念佛故。
. 六 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兒故。
. 七 發憤念。如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
. 八 一切念。謂見聞覺知。及與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故。
. 九 參究念。謂念佛一聲。便念此聲落處故。
. 十 實相念。謂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有無心念。不以非有無心念故。是為上品念佛門。若如是念佛者。現生必得見佛

五、淨懺者

經云。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淨。是故欲除重障。當勤懺悔。

. 一 內懺。謂懺心意識不淨因故。
. 二 外懺。謂懺一切色一切聲一切不淨法故。
. 三 事懺。謂懺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種種塵勞結使。障學阿僧祇劫見佛利生諸行業故。
. 四 理懺。謂懺入道以來。所得狂解。所學經論。所聞奧義。作止任滅等病。障佛無漏智故。
. 五 過去懺。謂懺無始世來。所作黑業。如今生雖不偷盜。但所求不如意。卽是盜業未盡。今生雖不邪淫。但值不隨意眷屬。卽是淫業未盡。今生雖不謗法妄語。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卽是謗法及妄語業未盡。於一切果中。察一切因。當知前生無惡不造。一一當懺悔故。
. 六 未來懺。謂一切惡法。卽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故。
. 七 現在懺。謂懺現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種種煩惱業。舉足下足業。起口動心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故。
. 八 剎那懺。謂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生滅一懺故。
. 九 究竟懺。謂等覺位中。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究竟洗滌故。
. 十 法界懺。謂法性中。無我無人。普為十方過現未來一切衆生懺故。

若能如是真實懺者。一切障礙悉得消滅。不離道場。得見諸佛。

六、淨願者

智度論曰。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願。
. 有佛世界都無衆苦。乃至無三惡之名者。菩薩見已。自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無衆苦。乃至無三惡之名。亦當如是。
. 有佛世界七寶莊嚴。晝夜常有清淨光明。無有日月。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常有嚴淨光明。亦當如是。
. 有佛世界一切衆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飲食。應念而至。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衣被飲食。亦當如是。
. 有佛世界純諸菩薩。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乃至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亦無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遊至十方。教化一切。便發願言。我作佛時。世界中衆生。亦當如是。

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願皆得之。以是故名願受無量諸佛世界。

問曰 : 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
答曰 : 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說。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或聞欲天色天。心願樂者。命終之後。各生其中。

菩薩亦如是。修淨世界願。然後得之。以是故知因願受勝果。復次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問曰 : 若不作願。不得福耶。
答曰 : 雖得。不如有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以是義故。

修淨佛國土者。當發大願。
. 一者 不為福田故願。願為一切衆生蔭。生淨土故。
. 二者 不為眷屬故願。願治一切如來家。生淨土故。
. 三者 不為病苦故願。願醫一切世間無明等瘡。生淨土故。
. 四者 不為轉輪王故願。願轉諸佛如來法輪。作大法王。生淨土故。
. 五者 不為欲界故願。願離一切微妙五欲。生淨土故。
. 六者 不為色界故願。願離一切禪著。生淨土故。
. 七者 不為無色界故願。願盡種種微細流注。證無量相好身。生淨土故。
. 八者 不為聲聞辟支故願。願以福智二嚴。饒益一切衆生。生淨土故。
. 九者 不為一世界千世界故願。願代無央數世界苦。拔一切世界衆生。生淨土故。
. 十者 不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衆生故願。願代無量無數阿僧祇劫衆生苦。拔一切衆生。生淨土故。

若能如是發大願者。最後剎那。決定當如普賢願中所說。是故當知。願為截苦海之舟航。導極樂之明師故。

七、淨戒者

一切淨法。以戒為址。如人作舍。先求平地。如畫師畫諸山水。先治光明素練。然後著彩。戒亦如是。是故戒為諸善法之首。入淨國之初門。若不持戒。如惡陋敝女。欲事帝釋。無有是處。

. 一 慳貪戒。謂行財命二施。及與法施。無愛惜故。
. 二 毀禁戒。謂五戒。律儀戒。乃至無漏戒。滿足持故。
. 三 瞋恚戒。謂以忍調心。及於身口。若遇惡口刀杖所加。但自思惟業因緣法。作償負想。作導師想。作風寒冷熱想故。
. 四 放逸戒。謂生死險道。無放身處。如人持滿油鉢。行懸繩上。不得左右顧視。及生第二念故。
. 五 散亂戒。謂守攝諸根。息諸緣影。如護風燈。如防生鳥故。
. 六 愚癡戒。謂以智慧。破諸迷悶。如作務人。常借日光。若是長夜。諸作皆廢故。又如登覽。當用開目。若是盲人。及與睡眠。諸山河大地。與無等故。
. 七 憍慢戒。謂不應以才辯故貢高。不應以悟解故貢高。不應以諍論故貢高。一切所得。如大地上塵。如鏡面上垢。不應以此垢驕彼垢故。
. 八 覆藏戒。謂一切處諸佛。一切處菩薩。一切處神明。無可覆故。如日中逃影。波中逃濕。沙中逃塵。無可逃故。
. 九 無益戒。謂一切嬉戲事無益。一切詩文無益。一切塵緣無益。一切口解脫無益。當遠離故。
. 十 不住戒。謂如上持戒。但為生淨土饒益衆生。不求聞譽法。及諸人天二乘果故。

菩薩如是行於淨戒。則能攝諸衆生。生於淨土。何以故。一切衆生。雖至冥頑。莫不欽仰戒德故。

八、淨處者

學道之人。旣有志出塵。應當捨諸惡處。若不捨者。應是厭離未極。若厭離未極者。應是忻淨土未極。

龍樹曰。菩薩心不貴轉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佛。是故隨心所重。而生佛土。今小小適意處。尚不能捨。何況轉輪聖王。如縛足欲行。繫翅求飛。去住皆累。兩心虛縈。
. 一 繁華喧闐處當遠故。
. 二 歌樓酒肆處當遠故。
. 三 熱燄薰灼處當遠故。
. 四 論除目。及朝事處當遠故。
. 五 恩愛纏縛。及熟遊歷處當遠故。
. 六 詩壇文社。鬬章摘句處當遠故。
. 七 譏刺古今。較長競短處當遠故。
. 八 講無義味道學處當遠故。
. 九 義解家鬬名相。矜小智之處當遠故。
. 十 宗乘狂解。妄談頓悟。輕視戒律之處當遠故。

是等撓道。與魔不異。是故當遠。行者若離是諸處。一切道業卽當成辦。

九、淨侶者

一切悟機非友不發。一切惡法非友不止。如車二輪。去一則蹶。是故世間文字。諸戲論法。尚須同心印正。何況志求無上大道因緣。

經曰。譬如風性雖空。由栴檀林薝蔔林吹香而來。風有妙香。若經糞穢臭屍而來。其風便臭。

又如淨衣置之香篋。出衣衣香。若置臭處。衣亦隨臭。友亦如是。是以行道求友者。當嚴別淨穢。

. 一 山林閒適之友當近。能止躁心故。
. 二 嚴持戒律之友當近。能淡諸慾故。
. 三 智慧廣大之友當近。能出迷津故。
. 四 總持文字之友當近。能決疑難故。
. 五 寂寞枯槁之友當近。能恬進取故。
. 六 謙卑忍辱之友當近。能銷我慢故。
. 七 直心忠告之友當近。能抑諸過故。
. 八 勇猛精進之友當近。能速道果故。
. 九 輕財好施之友當近。能破大慳故。
. 十 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當近。能摧人我等執故。

若無如是淨侶。卽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像設為師。以經論為侶。其他嬉戲之徒。寧絕勿通。如入園中。雖無佳華。不植臭草。以無益賞心。徒增厭穢故。

十、不定淨者

一切衆生根器。利鈍不同。如上諸法。皆是上根利器。方得具足。是故如來有異方便。開九品之門。分上中下修習三等

. 一者 或解義諦。未全伏惑。或不深解。但能誦讀諸經故。
. 二者 或但依語生信。或因他生信。或遇貧窮折辱生信故。
. 三者 或觀金像。或隨意觀一相故。
. 四者 或晨朝十念百念。乃至千念故。
. 五者 或但懺諸麤重習氣。及十不善業故。
. 六者 或為怖生死。發願往生。或遇苦難。發願往生。但不得作人天及諸福德願故。
. 七者 或但持八戒五戒。乃至但戒殺盜淫妄故。
. 八者 一切喧場。不能卒離。但時時生厭離心故。
. 九者 於諸世法中人。不能卽斷。但不隨順故。
. 十者 如觀經下品中說。或但臨終十念故。

如上諸法。但能至心受持一法者。皆得往生。唯不得疑信相參。若有疑者。一切諸行悉不成就。如人夜中。獨趨遠道。不得生疑。是故衆生聞法。疑者不如不聞。何以故。彼無聞者。但不聞法。非有障難。此則自作障難故。

>> 續下一頁 : 西方合論 第十釋異門

【附】蕅益大師評點 西方合論序袁中郎(袁宏道)傳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

.《淨土或問》 —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 — 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 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 蓮池大師
.《七筆勾》 —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

--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Written by 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