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 (十三) 名攝萬法

願此三十二拜文 ‧ 久住於世 ‧ 令有緣眾生 ‧ 深信受持 ‧ 正念念佛

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 著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講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十三拜 名攝萬法

《拜文》【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剛才都是說不二,這個裏頭一上來,就一句「六字統攝萬法」,這六個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只有簡簡單單六個字,但是這六個字統攝萬法。萬法,八萬四千法門,萬法就超過這個數量,極言其多,就是一切,所以這六個字就是統攝一切法。

一門即是普門」,念佛是一門深入,咱們這兒不是有《普門品》哪?普門示現,佛現種種、阿彌陀佛現種種身來救度,這個法門就是普救、普度、普現,這個普門。這個理由、理論就是《華嚴》的「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一」和「多」,在《大經解》裏頭,特別把「十玄」,《華嚴》裏頭有「十玄」,一裏頭有多,小裏頭包括大;須彌山能包括很多芥子,而這個芥子能包括須彌山,小中包括大;短時間包括長時間,一秒包括一年,不但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就包括一年。

這些道理,「延」「促」是同時。都把咱們這個情和見(破除了)。我們這些見解,我們認爲的這些常識、這些客觀的,有好多的「唯常識論」,以爲這個常識就是真理;其實常識是你三度空間,你可憐的生物,你所接觸到的這一點點而已,那怎麽是真理呢?

這個《華嚴》它就是「十玄」,不但是「事」跟「理」沒有抵觸,「事」跟「事」也沒有抵觸。「小」跟「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

有一個留學生,他跑來跟我說,數學一個問題,他說:「我有點想不通了」;數學也證明了,客觀也有事例,他說:「全體包括局部,這個我當然懂了」,底下他證明了,如果你所包括的項目,你所積的項目到了無窮多的時候,其中每一個項目是一個局部,就包括全體,這怎麽能想像呢?局部怎麽包括全體呢?

這個問題在我的《淨土資糧》裏頭有談到,也有事例,全息照相。全息照相的那個底版,你把它打破了,打破了拿一個渣子,那是一個局部,一個渣子是個局部了。你再把這個渣子放到原來底版那個位置,還把光線通過去,而這個所顯現出來的還是全體,跟那個全部的底片是一樣的;但是,比方是我吧,出現我這個人比原來的情况小一些。

小一些不管它,但是確實這一切信息,全體所含的信息,在一個小渣子局部中都含有。所以佛所說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那個大底片是個大,那一小渣子是個小,大的東西都在小的東西裏頭,沒有欠缺。我們現在就是要破除我們這種情見。

我們就知道了這些道理,從而學佛,將來就是,我曾經這麽說(當然也可能不對,但是也可以說是我隨便說說),我說:「佛法在中國接受得最好啊!」,其他的國家他們接受了小乘法,雖然是學得很認真,社會上也對大家很恭敬,地位也很好,但只是小乘法,佛不滿意啊;佛說小乘法是焦芽敗種,好不容易發了芽,它焦了,你這個種子腐爛了。佛是批評小乘。

小乘也看到了大乘的成就,小乘哭聲震天哪,「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云何在一法中,跟著佛這麽多年,這個我不知道!小乘(人)一直是跟著佛,他如聾如盲,跟瞎子一樣,跟聾子一樣。這個大乘法真的接受了是在中國啊,而日本是不錯,是我們的學生,所以日本打我們是忘恩負義啊。真是我們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是從中國學的。

這些哲理,「一」和「多」,剛才說這一個渣子,這個要把它講的都很(周詳),每一個它都是有(很深的道理)……。比方像北海這個水,大家都看見過北海公園吧,這個水中有一個波,這一個波爲什麽形成這個樣子呢?是根據剛才水怎麼動的情況,又根據現在風的力量是什麽情況。前頭那一個波,爲什麽形成那個情况呢?是跟全湖的結構、水的動力、風的大小,這一切信息所共同決定的。那麽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新的信息,這個波又再動啊,動完還在動呀,又在動呀,所以這一個波是具足了整個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

現在我們就用「信息論」,爲什麽一個渣子它還能夠放出整個的人來?就是這一個渣子它有全部的信息,不是它有全部那個底版的物質,那並不是,但是信息它是全部的。這一個波的水,它具備了全體的性質。而且這一個波,請問,你給它切下來,什麽是它的界限哪?這個波和那個波之間,你切得開嗎?它是一個體呀!

所以就是這樣,「一」裏頭就有「多」,其他東西也都在我這裏頭,我也在其他東西裏頭。這用鏡子譬喻就很容易看了,十個鏡子在這兒,每一個鏡子都到我一個鏡子裏頭來,而且我也就都入其他的鏡子裏面去,而且重重無盡!

重重無盡,就咱們倆個人在對面就重重無盡,沒有止盡。你看見我了不是?你看見我了,你看見我眼珠沒有?我眼珠裏有誰?眼珠裏有你。我眼珠裏有你,你也有眼珠呀,你眼珠裏有我,所以你看見我這個眼珠上的你,可是你要知道這個眼珠上的你,你的眼珠裏頭又有我,這麽套下去是無有窮盡的。

所以重重無盡哪,就是說這些世界,我們不要很固執,以爲這個事情只能「多」裏頭有「一」,「一」裏頭不能有「多」,只能大的裝小的,小的不能裝大的,這樣說 … 一蓋(用手遮住眼睛)我們就全都看不見了,這一點兒就把大家全部的東西都蓋住了。從這個「一」、「多」我們說到「一」和「普」,說到《華嚴》的無礙。

底下說「全事即理」,這個「事」,波是什麽呢?波不就是「事」嘛,事相嘛,整個事相是什麽?這個波,它整個是什麽?整個波,整個是水嘛,沒有一個什麽叫做波嘛;波就是變成這個樣子,水一拱,它的本體,沒有別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體是什麽?只是「理」。「理」是本體,「事」是事相,一個形相,一個本體。要說這個本體和這個相是不可分割的嘛,所以「全事」,全部的「事」都是「理」。因爲全部的「事」都是「理」,所以理事一體,所以這個「一」中才可以包括一切。

全妄歸真」,我們現在是妄,妄想,我們在念佛啊,我們念佛就是把我們整個的「妄想」歸到「真如」了。所以這個妄想也不是可怕,我們不要說,要念到一定什麼的(沒有妄想),你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想也不要怕。

如在水上畫畫,水上畫個圈,是有一個圈,那麼等(一會兒),馬上就沒有了。這個妄哪兒去了?妄又歸到水裏頭去了。水代表「真」,你畫這個圖像是事相,是你一時的盲動,但是這盲動沒有關係,它並沒有真實有個東西在這兒,它馬上就歸到真了,所以全妄全部還是要歸到真。就說明這一切是「全事即理,全妄歸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剛才說「性修不二」,這個又進一層了,是從整個的「性」來開始來修行的。我們在念佛,是從你的本心起了個念頭。我們都有個「本覺」,我們開始來覺悟,有個「始覺」,這不(就)是從我們「本覺」起了一個覺悟的念頭嗎?

「本覺」是咱們的「本性」,是從「性」裏頭起了一個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來修行。我們修什麽呢?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心,因此我們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們的本心。你所修的在哪兒啊?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你所修的就在性,而且咱們這個念佛法門,你全部的修持就都在你的本性。所以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這「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於「是心是佛」這個心來念佛,這就是「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你全修就在性,在你的本性。

如珠子發光,珠子發光是全珠發光。珠子發光之後,珠子的光先照到誰?珠子的光還是還照本珠,首先把這個珠子先亮,是不是?這個譬喻就可以說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你手電燈亮,照到外頭去了,遠處亮了。而珠子放光,光首先照亮了珠子,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截了當!所以中間沒有周折,沒有浪費,自己起的就是照明自己照明自己,自性愈明就愈放光,愈放光自己就愈明,實際就是這樣,最後徹底「垢滅善生」,徹底恢復本來。

「廣學原爲深入」,我們爲什麽要學許許多多?就是爲了要深入。他們華藏佛教會,還有視聽圖書館也來了一些和尚、比丘尼,我也給他們說廣學啊,我說是我跟你們的師父不一樣,你們師父講「專修專弘」,我說我是主張「廣學普讚,一門深入。」他們把我這個「普讚」弄錯了一個字,「遍讚」,「遍讚」不是我的,沒有「普」字好,我說應該是「廣學普讚」。

我要學的很廣,我要挖一個坑,要挖深,要有一個這麼深的坑,要挖五尺(深),你這上頭就只有這麽大,這個鐵鍬就下不去,你必須要大一點,才能挖到五尺深,所以廣學就是爲了深入。

還有你要「普讚」哪,平等;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好的,我們這個讚歎,不是說你搞那個就是錯了,這個我們要「普讚」。但最後你還是要一門深入,你總不是脚踩兩隻船,脚踩兩隻船就兩門俱破了,所以廣學就是爲了深入。

「專修即是總持」,專修就是總持啊,一個洪名只有六個字,統攝萬法。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念這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都在裏面,一切戒律都在裏面。正當念佛的時候,你還想偷人家的美金?不會。你想偷人美金,就不肯念佛了,這連破戒念頭都沒有了,他自然就是持戒嘛,戒律都在裏頭了。

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禪宗到現在爲止的公案有一千七百條,公案就是大家作爲一種所謂公共的檔案資料、案件,就是立案了,這就是公案,公共承認的案,一共有一千七百條,就是一千七百則公案。) 後來另外一句話說,禪定也都在裏頭了。所以這「一門就是普門」,就是「統攝萬法」。專修就是總持,因此就是總持陀羅尼,他「統攝萬法」,這不也就「統攝」了?就是「總持」了。

下面兩句很好,「聲聲喚醒自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叫誰呢?是把你自己叫醒啊!你在睡覺啊,現在都是做的夢中事啊,就這麽一聲一聲叫,把你自己叫醒了。「聲聲喚醒自己」,這句就是禪嘛,還有什麽是禪呢?

所以「此身已在含元殿」,真實老實念佛的人,你已經在含元殿了。含元殿就是長安城的皇宮;等於說在北京,你此身已在天安門,更從何處問北京?到了天安門你還問北京幹什麽?你已到了北京中央了。「更從何處覓長安」,原來是這樣子,古時候嘛,含元殿。

淨土不再需要去參禪了。領會一些禪,對於我們破執著,不要去陷於有爲、有漏,還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廣學多聞,學般若。

念念不離本尊」,聲聲喚醒的是自己,我一念一念,念著「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離開我的本尊哪。這句就是密,這就是密法的相應啊,我念念都在本尊上,我這個感應道交,這個心感應,自己和本尊沒有分離。「阿彌陀佛」,「本尊」是誰啊?阿彌陀佛。這是第十三。第十四也是很重要,所以今天上午都是在《淨修捷要》之中很精華(的部分),也就是我們整個佛教的精華,不光是淨土宗,也牽涉到各個重要的佛教經論。

>> 續下一頁 : 第十四拜 始覺合本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

--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Written by 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