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 (二十三) 禮讚淨法
《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 著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講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二十三拜 禮讚淨法
《拜文》【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講】這個拜法門了,這一段也很重要,就是讚歎這個法門。如果對於這一段弄清楚了,我們對於淨土法門也是「萬牛莫挽」,一萬個牛拉你也拉不住了。
「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逕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這是讚歎念佛法門。所以大家對於自己這個念佛應該深信,還應該歡喜,自己能夠信這樣一個法門,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法門。
這個是「一乘法」,在佛法之中分類,這是最高的了。一般都是三乘法,阿羅漢(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法。「乘」是做個譬喻,就是像車子啊,你要有一個交通工具,你以什麽爲交通工具呢,是不是?作個比方,小乘、大乘都是比方。小乘者,就是說你所運載的小;大乘者,就是大的列車可以運載無窮的人。這個「一乘」,最後說的《法華》是典型的例子,是一乘法,它不是三乘啊。
它這裏有個譬喻,「火宅喻」。所以有人說,讀《法華》就好像讀故事,他不知道這個故事之中都是說了極深的法。
這個「火宅喻」,就是說一個父親有一些兒子,這些兒子不很聽話,在房子裏貪玩,這房子裏頭很多毒蛇,很多蟲蟲,很多不好的東西,而且房子著火了。父親喊兒子出來,孩子們在裏頭,還貪戀裏頭不肯出來,所以火宅是這個譬喻。
父親就跟孩子們嚷嚷:「你們快出來,我外頭有一個好玩意兒,有羊的車,有鹿做的車,有牛的車,你們出來可以玩這些車。」孩子們聽到有這些車,紛紛都跑出來了。都跑出來嘛,房子燒了,這些孩子們得救了。
先是父親在那兒喊有三個車,就是譬喻這三乘法,那個羊車是阿羅漢,那個鹿車是緣覺,那個牛車是菩薩,實際上並沒有這三個車。父親是不是說了瞎話?沒有。出來之後,父親很高興啊,兒子們都被救了。
首先是兒子們被救了,但是他給大家什麽呢?給了大家每個人一個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種種的莊嚴,超過孩子們所能夠想像、理解的那些個羊車、鹿車。所以這就是譬喻,那三個車子是三乘法,是佛的一種「權說」,因爲孩子不肯出來,所以就這麽說,孩子能夠聽話就出來了。
既然出來了,聽了父親的話,父親所給你的東西,超過你所希望的,大白牛車(譬喻)「一乘法」。都是大白牛車,就都是叫你成佛。所以「一乘法」就是都成佛的法,不是小乘法。現在東南亞他們小乘法,和這個大乘法差別是相當大的。
「了義」,佛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叫四依裏頭的。這個佛的教,剛才說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剛才說不同嘛,是不是?有的沒有說成佛,有的說三大阿僧祗,有的說闡提不能生,有的說闡提也能生,在這許多不一致的地方,你是聽哪個經的話呢?
佛都早就告訴我們了,你要聽那個「了義教」,依止那個了義的教,不依止那個不了義的,都是佛經。所以現在也是,都是和尚,或者都是活佛,他們說的東西你聽誰的?常常會有矛盾,有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那就是你要知道哪個是了義,哪個是不了義。
什麽叫了義?
說諸法實相的是了義,沒有談到諸法實相是不了義。不了義的,你就是這兩個如果不同,那這個不了義的不要聽,你聽了義的。它要是兩個相反,那就捨棄一個。
那麽現在,我們這個法門是了義的。所以蕅益大師說,我們這個「能願所願,能念所念,能生所生」種種,沒有一個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都是實相的正印所印出來的,完全都是合乎實相的。所以我們這個本體,我們是以什麽爲體?就是以「實相」爲體,《大乘無量壽經》本體就是實相。所以這是一個了義的法門、了義的經典。
「萬善同歸」,入這個大海呀,世界的一切河流完全都要歸到大海裏頭,你行一切善,你最後如果這個善要得到了果實,就是你流到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這是「萬善」真正得到了歸宿,萬善所同歸的,最理想的歸宿就是這個,以一乘的願海作爲歸宿,所以文殊、普賢都求生極樂啊。
「凡聖齊收」,凡夫跟聖人都收。所以一個法,有的是剛才說了,適合於凡夫、不適合於聖人,有適合於聖人、不適合於凡夫,而這個法是聖人、凡夫都適合。所以十地菩薩,地地菩薩都不離開念佛。那說到凡,凡到什麽程度?凡到五逆都可以往生,還不止如此,畜生都可以往生,過去有很多記載。
夏老師就(遇過)…… 一個老鼠往生了。他在閉關的時候,他也是穿著和尚式的那兩個大的鞋,坐著就念,起來就穿上鞋就繞佛。一個老鼠,夏老師起來念佛,這個老鼠也跟在後頭,念完佛了,回來坐下之後脫了鞋,這兩隻鞋擺在這兒,這(中間)有個空檔,老鼠就坐在這兒。起來之後老鼠跟著轉,你坐下老鼠也坐下,習以爲常了,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師起來之後走,老鼠沒有跟,夏老師(心想):「怎麽,今天怎麽不動?」就想驚動驚動它,還做出一點聲音,好像你恐怕是睡著了還是怎麽。還不動,覺得有點不同了,再一觀察,往生了。端坐,坐在那兒往生了,所以動物也一樣可以往生。
還有廟裏頭那個鷄,跟著和尚繞佛。有一天,忽然間鷄叫了一聲,飛到窗戶邊上,提起一隻脚,金鷄獨立呀。打太極拳不有個「金鷄獨立」嗎?金鷄獨立,鷄會這一招兒,提起一個爪子,也就是牠沖著西,提起一個爪子,單合掌,你鷄怎麼合掌?牠沒有腳(站立了),金鷄獨立,提著一隻脚,沖著西叫了一聲,化了(往生了)。所以這畜生也跟著念佛,也都可以往生。這就是救度之普啊,大家要知道。所以這個恩德啊!
而且說衆生同樣有佛性,我們不能小看,不能看見牠現在不會說話,不會什麼,牠同樣有靈性。而且那些個靈,鴿子就比我强,你從南京這個通信鴿,把牠坐飛機裝來,你把牠在這兒放開,牠自己飛回南京去。牠從磁的感覺、地磁的感覺,牠能知道辨別這個方向。這比我聰明啊,我不可能。一個地方我就找不到,有時候第一次去了,第二次要找還是很費事。
所以「凡聖齊收,利鈍悉被」啊,不管你是利根、是鈍根。確實根器有利有鈍,有的法適合於利根,有的法鈍根也行,但是利根就不想修;而這種法利根、鈍根都適合修。
「頓該八教」,佛法可以分爲八教,就是藏、通、別、圓。「藏」就是小乘;「通教」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教,叫通教;「別教」,專是講大乘法的稱爲別教;「圓教」就是《法華》《華嚴》,這是最高的教了。這藏通別圓是四種,還有頓、漸、秘密、不定,又四種,就八種了,稱爲「八教」。
「頓教」就是頓法,刹那即可以成功的是頓法。「漸教」那就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是無數的劫,是要經過無數的劫才能成功,三個無數的劫,這是漸教。
「秘密」,就是沒有說,許多很高深的東西,言語不能表達了,像禪宗,有許多他沒有明說,沒給你說破。還有很多禪宗開悟之後,我是感謝老師,我不謝謝他別的,我只感謝他不給我說破。要自己參哪!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眼睛是看的,耳朵是聽的,從這都是門,從門進來的東西不是你自家的寶貝,要從自己心中流出,這是宗門的主張。八教之中,這就是「秘密」。
「不定」,就是不是單純的只屬某一類,可以有這種性質,也可以有那種性質,稱為不定。有很多它是可以變化的,包括的因素比較多,就稱爲不定。所以把一代的時教可以分爲這八個方面,但是這個稱名法門,這八個方面的教都包括在內了,所以叫「頓該八教」。
「圓攝五宗」,禪宗一花五葉,在印度一代就傳一代,衣鉢,傳了就得衣鉢。釋迦牟尼佛的衣,釋迦牟尼佛的鉢,表示給你證明。得到衣鉢,一代傳一個,一代傳一個。達摩是王子,是王子出家。我看過一個王子出家,大概是不丹的王子,在西藏出家了,他跟著親增活佛到重慶給大家修法,他跟著活佛,儀表很好,確實不俗,王子啊。所以不但古代有,現代也有,王子出家。有很多人在那兒給他(王子)頂禮,那不大如法,因爲師父在,不應該給別人再頂禮了。有很多人有時候他只想到一個方面。那(王子)確實很莊嚴。(以上是)「頓該八教」。
「五宗」呢,就是這個,達摩是王子,達摩就是看見東土有大乘氣象,印度在我們的西邊,他所謂的東土就是我們的國家,看見我們這兒有大乘的氣象,拿著衣鉢就到中國來了。誰知道跑到梁武帝那兒,梁武帝不理解;到北邊,北邊也不理解,所以就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後來碰見二祖就傳,傳到六祖。到了六祖這一花五葉,這才大(盛),衣鉢不再傳了,就可是廣泛的(傳法了)。
「五宗」就是禪宗的五宗。這五宗就是:臨濟宗,現在最廣的是臨濟宗,所以「臨濟兒孫遍天下」,一般說「和尚你是那一宗?」「臨濟宗」;第二個多的是曹洞宗,曹洞宗在中國雖然還是有,衰微到極點了,日本還很盛,日本是曹洞宗;第三溈仰宗,第四、五,雲門宗、法眼宗,這個就是名存實亡了,過去都是極盛的。
現在國際上把禪宗認爲是中國的,對於我們是個光榮,實際都是印度來的,達摩傳來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把道教和禪劃歸中國。這個道教,現在這些氣功師哪裏是道教?不是,道教的糟粕都沒有,只能稱爲氣功師、養生家而已,不是老子的東西了。
一個姓潘的,他伯父是聖約翰畢業的,父親是個銀行經理,他就沒有結婚,也沒有工作,專門研究《易經》。法國的一個道教代表團來了之後,到了上海找不到人招待,哪裏找道士去?經過文化大革命,道士也衰極了,就把這個潘先生請去了,請去跟他們座談。他們就問他:「你們道教怎麽樣?」他當然說不出來了,因為道教現在沒有了。法國人很驚訝:「怎麽搞的?道教這麽好,你們國家的東西,你們這兒沒有了!」人家驚訝極了!
老子、莊子這都是中國啊,我們正是因爲有老莊、有孔子,所以佛教的大乘佛法在中國接受得很好,就是如此,就是這個基礎很好,有這個基礎才能提高。比方孔子在《易經》(《易經.繫辭》)上:「無思也。無爲也。」無思無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在寂然不動之中,一感就通,這跟佛法很近了。
正是因爲有咱們中國這些聖者,所以我們中國的古老文化是光明的。現在何昌有些謬論,說中國的文化不行了,要學西方,全盤學西方,方勵之也是謬論,這都是對於中國的文化認識不足。應該很好發揮的,不是東方文化沒落了,不行了,一直不行啊,而是一貫的沒有受重視!
這裏講到「五宗」,這個就是禪宗的五宗,然而在念佛法門裏頭「圓攝了五宗」啊。這就是把禪宗這五宗就都在這一句佛號裏頭了。正好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佛號裏頭。只要你老實念,就在裏面啊!
有人問蓮池:「如何融通禪宗與淨土?」蓮池大師說:「若待融通是兩物。」如果等著去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了。他不答覆你如何融通,他說,如果你需要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了。那麽現在就是,本來就是一個,幹嘛要融通呢?實際就是這樣一句話嘛,所以禪淨本來是不二。
但是到了現在這個「鬥諍牢固」的時候,大家就是要門戶之見,所以有很多很多是門戶之見,就産生了門戶,禪宗就反對其他的宗,密宗也反對……,都是門戶之見。在禪宗,我是某個師父,我就反對你其他師父的這些禪;密宗也是如此,各個這樣,所以是鬥諍牢固,現在就是這樣。而一句佛號是「頓該八教.圓攝五宗」。
我在二十歲的時候,那天不是說嘛,那個郭兆明,他說看見臺灣的情況,他說中國這一千多年的佛法不是正法。我說這個是我在十七八歲時候的思想,就是那時候看到這些大居士、大和尚還是勾心鬥角,還是機心,有宗派種種概念,世間這些考慮一點也不減少,也跟他(郭兆明)那句話(一樣錯誤的想法),「那個佛教不靈,沒有用。」我念了佛之後就都到這個水平有什麽用?沒有用。所以産生一個錯覺,認為不行。那在我二十歲的時候,大學三年級,寒假考完之後,看了《金剛經》,那就是醍醐灌頂了,這個「安樂」,那個「輕快」,是沒有法子形容了。也就明白了:「不是佛法無靈,而是大家對不起佛法。」
這個「無住生心」,當時我就體會了,「無住生心」凡夫辦不到啊。剛才不是說嗎?你要到地上菩薩才能辦得到,比如剛才我說這麽殊勝,要我講出點道理來,這個就不能夠(口頭上)說好,不行啊,要有一點道理,是不是?那道理就是無住生心。
怎麽回事呢?(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念佛,你什麽都不想,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別的都不想了,別的就無所住啊,沒有住在工作上,沒有住在地位上,沒有住在金錢上,沒有住在男女之間上,這一切事情都「無所住」啊;也沒有住在什麼要成佛,要什麼什麽的,都沒有,法上也「無所住」,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這一句佛號不斷,這個心是生生不已呀,是生,是沒有斷滅,沒有死啊!
所以「無住生心」。
你在這念佛裏頭……,那時還沒有現在這個明白,是自個兒這麽琢磨著,覺得這個是可以這麽去達到,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對的。我當時並想,如果是念咒就更好。爲什麽就更好?這個念佛裏有個「佛」字。但現在對初機來說,你還有個「佛」字,你起恭敬心哪!那個時候就是要全放下,連「佛」也放下,我那時候的想法是佛也放下。佛也放下,你有個「佛」字就不大容易放,那個咒連佛也放下了,真正的無所住啊,可是此心還不斷。那是我剛開始第一次看經,糾正了我的錯誤。
所以這樣來看,六祖就是在「無住生心」上(開悟的),第一次,他是在客棧裏頭,給客棧裏頭挑水送柴,聽到人家客人跟那兒念經,他在旁邊聽,第一次就是這個,聽到無住生心,問他:「你這是哪來的?」(客人)說:「黃梅」。他就要去黃梅,大夥兒就捐錢給他,家裡有個老母親,就買些柴、買些米,讓人家照顧母親,他就走了。
到了五祖(那兒),碰見之後的機緣,五祖給他說法,又是說到「無住生心」,沒有說完哪,他就第一遍聽到這兒,他就超過神秀。神秀能夠講「十二部經論」,五百個人,人人都說有神秀在,當然他得衣鉢,我們無份,威望非常高。你說這麽一個苦力,還不是和尚,在廟裏做工,南方人,少數民族,五祖管他叫獦獠(蠻子、文盲),他就是這個無住生心,就得衣鉢嘛!他真正的開悟了,所以這五宗不就這麽出來的嗎?五宗就是這麽出來的。
你念佛人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就「暗合道妙」嘛,不管你是誰,老太婆,你只要這麽念去,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把這些東西都放下了,這一句老「淨念相繼」,就暗合「無住生心」嘛。
所以有的時候叫「明合道妙」,這是「暗合道妙」,他不知不覺就合了道妙,明合和暗合都是合嘛,所以就不可思議呀,也這就是我們爲什麽說「圓攝五宗」。當然這個真正要說,那佛與佛才能究竟,我只能體會到這個地方(哈哈)。
所以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號之內。是「橫超三界」,我剛才說那個蟲子,橫著一咬就出去了,別的法你要豎著咬,這橫著咬。「逕登四土」,極樂世界不是四土嗎,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直接就登了四土。你登了凡聖同居土,那個凡聖同居土跟常寂光土也不是隔裂的,所以生凡聖同居也即是……,就是時間(問題)嘛,你現在還沒有斷惑,到了時間,你必定是要登常寂光土。時間是人類的錯覺嘛,所以不要在時間上把它看死了。
「一生成辦」,現在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還是不大懂,有人只說密宗是一生成就,而淨土正是一生成就啊!
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現在學密的人他是有意的標榜自己,來壓低淨土宗),我說:「往生淨土算不算密宗的即身成就?」貢噶上師很負責任:「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問我。後來貢噶上師的漢話說的非常好,我們這個對談很暢,話稍微說得慢一點,他直接用漢話說,比人家翻譯强得多,經過翻譯,得七折八扣了。「你是哪個淨土?」「我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淨土。」(貢噶上師說:)「哦,那就是即身成佛。」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沒有再有別的生了,最後都成佛嘛。你這一生完了,那一生就是這一生啊。
「九品可階」,你可以生到九品。那上品上生是什麽情況啊?上品上生,你當時隨佛就到極樂世界,就可以分身到十方的世界聽法,得種種陀羅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變現種種的身去救度衆生。而且上品上生,是大菩薩啊!當然這不是很容易的,那這種上品上生都是帶角虎的事情,所以「有禪有淨土」的人才能可望。
「十方諸佛同讚」,剛才我們拜了十方的佛,十方的佛都在讚歎這個法門,這易行難信之法,勸大家信受。所以十方諸佛異口同聲,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在那兒勸大家,在讚歎這個法門啊。「千經萬論」,多少部經?一千部經、一萬部論,都給大家指明方向,共指啊!
這個法相宗,在中國第一代祖師是玄奘,第二代是窺基,玄奘就翻譯了《阿彌陀經》,窺基是第二代,他就做了《阿彌陀經》註解,叫做《阿彌陀經通贊疏》。
這次淨空法師也印出來了,三種,把《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和《通贊》合印了。他這個用心我知道,就是「你看看,唯識的人,他不也是作淨土宗的註解嗎?」(懺雲法師來,他看了這個《通贊》,他覺得不很突出,他覺得唐朝人比不上蓮池和蕅益。)他這個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要見到(淨空法師),我會給他提一提,把這四個印在一塊,把那個《圓中鈔》印進來,《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彌陀圓中鈔》,底下再印上窺基的《通贊疏》。窺基的《通贊疏》就是這個作用,你這個法相宗的祖師,他在讚歎淨土啊。所以現在法相宗有很多人,他們輕視淨土,這就是忘本哪!
「寶王三昧」,念佛三昧稱爲寶王三昧,這是個「王三昧」。所以你們這(書)翻過來就是《寶王三昧懺》,這個懺就稱爲《長壽懺》,也稱爲《寶王三昧懺》。就是這個念佛三昧稱爲寶王三昧,它是寶啊,是寶中之王,可以說是王中之寶。「寶王」,既是寶又是王,你怎麽說都可以。總之「寶」和「王」兩個字本身就說明問題,王是高出一切,寶是最可貴,最可寶重,是這樣的三昧,寶王三昧。
還有就是說許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過去的業,有的三昧消現在的業,有的三昧消未來的業,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寶王三昧。所以有時候你不廣讀經論,就自個兒隨便聽聽,道聽途說,這有好多是有害的東西,自個兒再輾轉傳說,誤人誤己,所以我們要把它弄清楚。
「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這寶王三昧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這個微妙之處,是思想言語所不能及的,所以稱爲不可思議。《華嚴》就稱爲不可思議,《阿彌陀經》裏頭也有不可思議,是諸佛所稱讚的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華嚴》《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區別,《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大家都說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最尊的了,《阿彌陀經》也是如此。
>> 續下一頁 : 第二十四拜 禮讚觀音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