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 (十九) 往生菩薩

願此三十二拜文 ‧ 久住於世 ‧ 令有緣眾生 ‧ 深信受持 ‧ 正念念佛

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 著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講

文殊菩薩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十九拜 往生菩薩

《拜文》【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舍,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剛才就是把一生補處的菩薩咱們都來禮拜,這底下就是要來禮拜在「方便有餘土」跟「凡聖同居土」的這些聖衆。

在極樂世界已經得生的聖衆,我們要觀想、要禮拜,尊敬。他們都成功在我們之前,也是將來我們的同修,你去了之後不就是同修嗎,是不是?我們將來的同修,所以要結緣。

方便有餘土」,是你在這一世已經斷了見思惑,或者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斷了見思惑,你生在方便有餘土。它是在凡聖同居土之上,又在實報莊嚴土之下。實報莊嚴土是菩薩,菩薩要破塵沙惑,還要破無明,所以菩薩他在實報莊嚴土,也部分的可以證入到常寂光土 ── 這是最高的。真正佛就在常寂光土。所以四土,極樂世界分了四土,但四土也不是劃分得界限分明,也是融會融合的,所以很特殊就在這兒。這方便有餘是斷了見惑、思惑。

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叫作凡聖同居淨土。現在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在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土就是凡聖同居土。咱們不就都是凡嗎?咱們這兒有聖啊,現在五臺山,文殊就在五臺山。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親見文殊,一個福建和尚,這是兩個人說的,不會有錯。一個通愿法師,通愿法師在比丘尼(裡面),現在在國內是第一位了,很有道德,她那時在五臺;再一位是圓徹法師,他是福建人,他那個福建的同鄉告訴他,他趕緊追那個和尚,沒追著。

這個福建和尚到了五臺之後,他很恭敬,他三步一拜,現在這種的人就很少了,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一個……五個臺吧,他走了一半的樣子,看見一個地方,一個小門像個山的洞門,洞門上寫著「金剛洞」。他說這個名子很特殊,就走進門一看,噢!裏面很大,有道場,很多大殿,還有藏經樓等等。很多很多出家人,兩種服裝,一種是和尚服裝,一種是喇嘛服裝。五臺山是兩種,有和尚、有喇嘛。

那麼他就走進大殿,走進大殿很怪啊,這個大殿有一個台子,沒有供佛像,因爲沒有佛像,他就沒有頂禮,一個空台台。但是他圍著那個台子轉了三個圈,這也是一種禮節,繞啊,繞三匝,也是個禮節,就沒有頂禮那麽恭敬就是了。他說:「怎麼上頭沒有佛像?很奇怪,這個地方怎麽沒有佛像。」

他預備走出來到別處看看,看看那個藏經樓,看看別處。當剛走到門口,剛要出去,後頭出來一個小沙彌喊他:「什麽什麽法師!」叫他。「喲,他是叫我?」他就回頭一愣,「這兒怎麽有人知道我呀?我一個人剛來呀。」小沙彌叫他說:「我師父叫你。」他就跟這個小和尚走進去,就看見一個老頭兒,他就很恭敬地頂禮。頂了禮之後,老和尚就說:「哎呀,遠來不容易,給他個座位。」就搬一個座位給他。

他就跟老和尚說:「你這地方很好,我要跟這兒掛單吧。」老和尚:「你的因緣,你還是得回去,我這兒不能留你。」他說:「老法師,你這兒怎麽大殿上沒有佛呀?」老和尚回說:「我這裏用不著啊。」

這是禪宗的話。用禪宗的話說:「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但是現在我們還是老老實實你把佛像拿去供(哈哈)……。我們懂得禪宗的道理,還是照樣供,這是最高明。就是,這個是最高,連禪宗這個也不著。(若)聽了禪宗這話,我就不供了,那也還是沾住了那一邊。

後來和尚不留他,他就請老法師開示,老法師寫了幾句話給他,他記住了。繼續走,他沒有絲毫感覺有任何特別。他也沒有拜了,後來不行了,天黑了,下山不行,危險了。正好有一個西藏人就在那兒住,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就在那兒住,走到他那兒,那人就留他說:「你不能走了,你走了之後很危險哪,你就在我這兒過夜吧。」他就留下來,留下來就招待他吃晚飯,兩人就聊天。

這個和尚就問他:「你們這兒有多少和尚,一共全五臺山?」他說:「五臺山怎麽算,也就幾百人。有人要供千僧齋,我們把所有人都找來也湊不夠。」

這和尚說:「不對,不對,我知道有一個地方,那兒一個地方就七八百,你們還有其它地方,怎麽湊不出一千人?」這個人說:「我在五臺山住,我怎麽不知道。」他又說:「我當然清楚,不夠(幾百人),從來是不夠的。」

兩人就爭起來,「我親眼見的!」他說:「你在什麽地方?」他說「我在什麽什麽地方,叫什麽什麽。」那人說:「沒有這個地方啊。」他說:「怎麽沒有!」他說:「那我查書給你看。」那個五臺山導遊的,這個老的地圖,各個方面,沒有這個名稱!沒有個「金剛洞」。「有幾百個和尚跟那兒住,怎麽會沒有呢!」大家就愣住了,這怎麽回事?相持不下。

住在那兒那個人忽然說一句:「你恐怕是碰見文殊菩薩了吧!」這句話一說完,他本來是要預備吃飯的,他「啪」一下子眼淚也下來了,飯他不吃了,坐不住了,他開頭再去拜,又從頭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那兒天都亮了,怎麽找也找不著了,再也找不著了。

找不著了之後,他就來到那個廟裏頭,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的福建同鄉。這個同鄉就告訴了圓徹法師,這話是圓徹法師也就在我這兒跟我說的。(圓徹法師)他一看,他說︰「你這個一定,一點不會錯,決定是文殊。」因爲寫的那四句話,它是可以橫看,可以直看。橫看是個表面的意思,直看又是一個意思。直看就是說了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事,也告訴了他,將來,佛前要沒有燈,廟裏無有僧。這決定是文殊。(圓徹法師)他說「我去追這個人」,他就追,沒追著,這個人已經下山了。所以就是見到了文殊啊。

現在還是這樣,說文殊還是在那兒一接一送,去的人他都接,就是大家都看了不認識。而這一件事情和古代的那個事情都有很類似之處,所以這不就是聖人跟我們在一塊兒嗎?雁蕩、天目都有幾百阿羅漢,所以浙江的雁蕩跟天目五百阿羅漢,也都是聖啊。

還有,不斷的有佛菩薩來化度,到這個世界來,也是聖。但是和極樂世界不一樣,大家不容易見著,見著也不容易認,而且也很少很少。這就不像極樂世界和「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處都是,天天可以見面,這個是不同之處。

諸上善人共會,「凡聖同居」,這是一個方面。本質就是他們是「凡聖同居淨」,是淨土;我們是「凡聖同居」,我們是穢土,污穢的穢,我們是「凡聖同居穢」。因此我們這個往生是容易的,是從凡聖同居轉到凡聖同居。這好像還是一層樓,你不是變了方便有餘了,但你是從凡聖同居髒的這一頭,換到了清淨的那一頭。可是到了清淨的那一頭,他那兒自動的變化,和高級的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常寂光打成一片,跟這邊不一樣。所以這個搬家就容易了,你不需要把很多東西運上樓,一推一轉移就過去了,這就是容易之處,是從凡聖同居穢土,(轉到)還是凡聖同居,但它是淨土。

那麽我們現在就是在頂禮什麽呢?頂禮極樂世界這個道場之中、樓觀之中(觀也是樓閣的意思,大的建築),「講堂、精舍」,這一切往生的人。在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或者喜歡說法,可以大家湊在一起,他說大家聽;或者喜歡聽法,正好大家湊在一塊兒;「或現神足」,他現種種神通;「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這個凡聖同居就是在平地的多,方便有餘都有種種神通,那就是在虛空之中。「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隨他自己意思,想怎麽修習都可以,沒有不圓滿的。

這些「菩薩聖衆」,所以我們要注意這個地方,他沒有說別的聖衆,是菩薩聖衆。凡是同居土的、凡是方便土的,都是菩薩呀!不是人哪、不是阿羅漢哪,都是發「大乘心」的人,都是菩薩。這是菩薩聖衆,但是他現在斷惑的水平,只達到這樣的水平,所以就是說他只能在「方便、同居」:「方便」是有餘,「同居」是凡聖同居,但是都應該稱爲菩薩。這些菩薩都是因爲「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普禮我們未來的同修。

>> 續下一頁 : 第二十拜 禮讚諸佛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

--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Written by 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