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寶王論 (卷下) ‧ 飛錫法師

道名一心。多想非道。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13 min readNov 1, 2023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五

述曰。昔雲棲宏祖在日。深慕飛錫法師寶王論妙叶禪師念佛直指二書。往往博諏。未獲遘止。神廟末年。古吳萬融老宿某。偶於亂楮中獲一遺編。蓋二書合刻也。磨滅之餘。僅存墨影。韓朝集居士正知。與靈峰旭老人。後先梓而行之。及老人流通淨要時。遂將二書雙玨並薦。而直指前序。略載此緣。且若深惜其未入宏祖之慧照也。今刻十要。奉寶王次十疑之後。其論所云念未來佛。即信願二種資糧。故最為得要云。

目錄
念佛三昧寶王論。分為上卷七門。中卷六門。及下卷七門。合開二十門。
. 上卷 七門 (念未來佛)
. 中卷 六門 (念現在佛)
. 下卷 七門 (通念三世無不是佛)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念佛三昧寶王論 卷下

唐 紫閣山草堂寺 沙門飛錫 撰

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 第十四

問曰 :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已聞奧義。所念之佛。窮玄極聖。尊號如來可矣。而能念佛人。俯窺真門。尚在凡位。安得叨竊言同正覺哉。
對曰 : 三昧海經云。所念之佛。如出胎師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師子王。喻佛子也。因果雖殊。威神相繼。論其佛也。更何異焉。欲令在胎師子。便能哮吼飛落走伏者。未之有也。出胎之後。可翹足而待。曾何闕矣。而因果相同。其義一也。

又法鼓經云。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有中毒箭。苦不可堪。聞有良藥。名消毒王。以藥塗鼓。以桴擊之。能令毒箭聲下跳出。平復如故。若聞釋迦牟尼佛名。及聞信方廣比丘名。能令身中三毒之箭。聲下跳出。是故此經。名大法鼓。釋迦即過去佛。果也。比丘即方廣人。因也。滅罪相同。其義一也。

斯兩經雖未階極聖。聞名獲益。與佛不異。故法華三昧師資傳五卷中說。隋朝南嶽思大禪師。有弟子大善禪師。得慈悲三昧。時衡陽內史鄭僧杲。素非深信。嘗會出獵。圍鹿數十頭。謂縣令陳正葉曰。公常稱大善禪師。有慈悲之力。其如此鹿何。正業即率左右數人齊稱曰。南無大善禪師一聲。于時群鹿飛空而出。則與觀音神力。復何異哉。大善與智者齊名於時矣。若不侮聖人之言。則念佛三昧。殄魔息災。猶金之在冶矣。豈得推移曛曉。而不習哉。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 第十五

問曰 : 圓念三世。或專面一方。謹聞幽義也。皆有念有思。有生有滅。安得與勝天王所問經。以無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同焉。
對曰 : 無念之說。人多泣岐。不細精研。猶恐迷徑。今以理事門辯之。

  • 言理門者。真無念也。釋曰。有之與無。即此念而本無矣。何者。佛從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佛不自佛。心不自心。安得佛外立心。心外立佛。佛既不有。心豈有哉。無心念佛。其義明矣。故世人謂念佛有念也。吾則謂念佛無念也。更何惑焉。
    又念即是空。焉得有念。非念滅空。焉得無念。念性自空。焉得生滅。又無所念心者。應無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無所念心者。從無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無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不異之旨。此明中道矣。雙寂曰止也。雙照曰觀也。定慧不均。非正受也。豈得三昧之名歟。今則照而常寂。無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來證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嚴王師子吼定。明矣。

如菩薩念佛三昧經破相偈曰。
念佛真金色 安住無著心 觀法何名佛 攝心恒相續
金色非如來 四陰亦如是 離色非如來 想色應當知
此是佛世尊 最勝寂靜處 善能滅一切 外道諸邪見
如龍王降雨 澤及於一切
此經明六度萬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問曰 : 理門已竟。願示事門。令其學者得真無念。叶般若波羅蜜。開無相大乘甚深禪定。不亦博哉。
對曰 : 夫理之與事。相去若何。前明即事之理。今明即理之事。大品經云。佛為鈍根人說諸法空寂。以其動生執見也。為利根人說諸佛相好。如其蓮不染塵也。則須菩提。小乘解空第一。無名無相。及夫得記。當來成佛。號曰名相如來。苟非大乘。當恐聲香味觸得其便耳。逃遁未暇。安敢盤遊名相之園苑歟。既達名相。故獲佛記也。

  • 言事門者。夫佛生於心。般舟無念而已至。境出於我。法華不速而自來。無所念心者。絕諸亂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則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隨佛方所。專稱名字。念念相續。即於念中。見三世佛。如彼習射。既熟之後。無心皆中。非無念也。何耶。是以方等曰。矻矻念勿休息。佛當現也。瓔珞經云。道名一心。多想非道。坐禪三昧經云。菩薩坐禪。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須彌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

問曰 : 若言無念是三昧者。直超無念。更何迂迴而用於念哉。
對曰 : 楞伽經云。用楔出楔。俗諺云。使賊捉賊。今則以念止念。有何不可。況念之熟也。不謀而自成。不用力矣。如劍容舞劍。忽揮之青雲。以鞘背承。未嘗或失。庖丁解牛。投刃皆虛。音合桑林之舞。此念之熟也。不亦明焉。

故起信論云。若知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名為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也。況乎無念之位。在於妙覺。蓋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之初相者。所謂無念。非菩薩十地所知。而今之人。尚未階十信。即不依馬鳴大士。從說入於無說。從念入於無念。實恐慕崇臺而輕累土。倒裳索領。其可得哉。

大佛頂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云。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 :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 第十六

問曰 : 不了心及緣。即起二妄想。今存所念之佛。能念之心。豈非二妄想耶。
對曰 : 楞伽經云。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不生心者。即種種遠離能相所相。吾今念千輪卐字。紺目白毫種種之相。皆吾自心。無佛可得。緣既不有。心豈有哉。則能相之念。所相之佛。自遠離矣。安得住於二妄想耶。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於茲悟矣。

又如觀佛實相。觀身亦然。遇境皆真。無心不佛。中道之理。徧於一切。豈存於所緣之佛歟。又解云。如鼻有墨點。對之明鏡。人惡其墨。但揩于鏡。其可得耶。好惡(二皆如字)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未若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咸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

故續高僧傳云。
齊朝有向居士。致書通好於慧可禪師曰 : 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知形是影本。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煩惱而求涅槃者。喻避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性者。喻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諍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矣。未及造談。聊申此意。想為答之。
慧可禪師命筆述意。答居士曰 : 說此真法皆如實。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殊。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破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意作斯書。觀身與佛無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
此二上士。依達摩大師稱法之行。理觀用心。皆是念中道第一義諦法身佛也。必不離念存於無念。離生立於無生。若謂離之而別立者。斯不了煩惱即涅槃。眾生即諸佛。安得悟彼瓦礫如真珠哉。既離之不可。即念佛而真無念也。即往生而真無生也。夫如是。則其義煥然。若秋天澄霽。明月出雲矣。豈同愚人觀指而不觀月哉。

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 第十七

問曰 : 念佛名真無念。往生名真無生。信矣。維摩經云。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既曰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於自心。而乃求於外佛耶。
對曰 : 子謂念佛三昧無上妙禪。非心行中求者。不然也。為子明之。夫心之為行者。行於三境也
. 一行善境。即念佛三昧。善中之善。天中之天。
. 二行不善境。謂貪瞋癡等諸惡境界。
. 三行無記境。謂其心不住。善惡不緣。
若論夫理性。理徧前三。語其順理。唯留善境。經云。所謂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者。謂不了法性體無慳貪。違於法性而不行施。縱施住施。不能捨施。非垢如何。若能了知隨順法性。行檀波羅蜜。無慳施相。善順於理。非淨如何。不善無記。乖於法性。不可與善聯鑣也。

故勝天王問佛。云何菩薩通達禪波羅蜜。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行禪波羅蜜。當觀此心。行於何境。若善不善無記境界。若行善境則勤修習。譬如蓮華不停水滴。一不善法。不得暫住。據斯金口。豈有不善無記而不擯之哉。是則順理善心。行於善境。熾然念佛。解脫在心行中。若謂念佛心行而非解脫者。不善無記二種心行豈得有哉。

如斯解脫。迷之則滯於浩劫。悟之則證如反掌。習禪明鏡。允茲在茲。如來世雄。考彼群定。以念佛三昧為禪中王。諸餘三昧。有待有對者。皆匹夫之定耳。然寶王三昧。不住尊相。不住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涅槃相。煩惱相。菩提相。靜相。亂相。成正覺相。度眾生相。坐道場相。無所得相。以是等相。皆悉不住。猶如夢覺。廓無來去。故大品云。無去無來是佛。夫如是。則尚遣乎中道。豈住於邊徼哉。

如諸法無行經偈云。
譬如人 於夢中 得佛道 度眾生
此無道 無眾生 佛法性 亦復然
坐道場 無所得 若不得 則不有
明無明 同一相 知如是 為世尊
眾生性 即菩提 菩提性 即眾生
菩薩眾 亦不二 知如是 為世尊

三業供養真實表敬門 第十八

問曰 : 三昧觀門。已聞奇唱。三業供養。佛在滅後。獻福何多。
對曰 : 夫論供養法界海者。萬行之中。能淨三業。皆名供養也。況浪思真境而非供養哉。理趣曰。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於諸如來。廣設供養。不亦明焉。又如來在世。嚴薦表誠。皆言華雲香海。徧微塵剎。猶恨其少。大士所以入觀。用想須彌為燈炷。大海為油盞。未展殷敬。故焚金色之臂。獻淨明之塔。金身火焰。洞照十方。則喜見菩薩其例矣。而今之人。但推於自心。或遙指華樹。乖奉獻之儀。何慢之深也。

子問佛在滅後。獻福何多者。試為明之。且丁蘭刻木於堂。溫清如在名光青史。人到于今稱之為真孝子也。若如來在世。金山晃耀。嚴相赫然。誰有覩之。不發道意。獻華伸懇。不亦易哉。洎世雄晦跡。月隱重山。不奉真儀。但傳貝葉。對之形像。發無上意。能獻一華。此志此心。足可嘉尚。有如是者。不亦難哉。涅槃云。乃至獻一華。則生不動國。是則一香一華。一燈一樂。及以飲食。盡心樂得奉薦三世諸佛者。淨土妙因。成聖元始。安得輕易其事。而不遵之哉。

若離於此行。而聽無稽之言。獻心華。點心燈。焚心香。禮心佛。而欲求於正覺者。亦何異騁猿猴之巧。守梅林之望歟。及令彼衣心衣。飯心飯。則困拒不已。至於六度萬行。何乃排於空見之心哉。指心指空之言。其過若此。不可不慎也。真言門中。瑜伽觀行。亦約事門表相。不一向推心。常嚴薦香華。六時無廢也。

無相獻華信毀交報門 第十九

問曰 : 華者事也。理在何焉。信之與毀。交報在何。
對曰 : 華即理也。色即空也。
信之報者。悲華經云。昔有王子。名無所畏。手持蓮華。上寶藏佛。佛言。汝以蓮華。印於虛空。今與汝號。名虛空印。當來成佛。世界名蓮華。佛號蓮華尊。汝是也。國土及佛。皆約昔日所獻蓮華而為號者。欲令明識行因感果之義也。何乃沮檀度之獻華。而欲別遵之無相哉。
毀之報者。大方廣總持經說。昔有一比丘。名淨命。住於正見。持華供養。又一比丘。名法行。住於邪見。坐得四禪。常說空宗般若最勝。謗淨命法師云。淨命所受諸華。不持供養。而自受用。坐此一言。於六萬世。常無舌根。乃至成佛。猶居五濁。彼何人耶。即釋迦是也。佛言。少聞之人。於我法中作二說者。命終之後。墮於地獄。多百千劫。若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得無舌報。
若唯修一般若波羅蜜得菩薩者。往昔迦尸迦王。行菩薩行時。捨所愛身。頭目髓腦。爾時此王。豈無智慧哉。則知六波羅蜜。應具足修。執一非餘。是為魔業。安得棄獻華之檀波羅蜜。而以惡取空。僭易於般若真無相哉。無舌之報。自貽伊咎。如來所以自引昔非。欲令眾生不覆車於前轍耳。一華若此。一切土木形像。竹帛諸經。剃髮僧尼。住持三寶。戒定慧學。無論福田。及非福田。悉可敬之。一切皆入真實三業供法界海中。有何不可。而欲略之哉。

法華偈云。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萬善同歸皆成三昧門 第二十

問曰 : 夫施燈長明。生日月宮。華香幡蓋。與燈未異。盡生天之福也。而云皆已成佛道者。何酬報之深哉。
對曰 : 如帝王行幸。萬乘千官。步卒已來。皆帶御字。犯之天仗。死在斯須。若鑾輅還宮。步卒放散。歸乎村墅。苟稱於御字。亦死在斯須。且步卒是同。而生死有異。蓋為緣起之殊。有茲寵辱也。向若華蓋香燈。不遇法華經王命之天仗。實亦報在天宮。

今逢三昧寶王。猶當扈從。乃至獻一華。皆已成佛道。斯則佛種從緣起。理教然耳。亦猶鳥向須彌。皆同一色。川朝巨海。無復異名。故大寶積經。文殊普門會。會天龍八部地獄畜生色聲香等。一切萬法。皆三昧者。亦猶毛容巨海。芥納須彌。豈毛芥之神乎。蓋神者神之耳。則知解猶於目。行類於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淺深。俱憑於解。

故涅槃曰。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乘者即慧解之稱也。一行既爾。萬行皆然。法華三昧者。即念佛三昧也。是以如來名此勝定。為三昧寶王。為光明藏。為除罪珠。為邪見燈。迷衢者導。王子金印。貧夫寶藏。空三昧。聖三昧。陀羅尼。真思惟。最勝觀。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無盡藏。勝方便。大慧光明。消惡觀法三昧等。故知教理行果。八萬四千波羅蜜門。皆是念佛三昧之異名也。夫如是。則獻一華。徧奉於三世塵剎。念一佛。體通於未來世雄。如大地而為射的。豈有箭發而不中者哉。不然則為思益經畏空捨空行空索空之誚耳。

客曰。醫去留藥。商行寄金。前賢所藏。非其人不可。弟子昧道懵學。輒窺三昧之門。尚期無生。每希一實之唱。如王奧旨。法之寶印。動寂雙照。理事圓融。舉心咸真。觸類而長。稱於南無。皆成於佛道。散華彈指。盡超於菩提。經王所在而自尊。目翳金錍而抉膜。二十義門。未嘗聞諸。欣澡雪輕眾生之愆。得優游寶莊嚴之土。何其幸也。願不易此身。獲醍醐之妙記。悟當來諸佛即眾生是焉。遂稽首多寶塔。對之蓮華僧。與吾普觀十方尊。圓念三世佛。長跪叉手。而說頌曰。

一心憶念過去佛 亦憶未來諸世尊
現在一切人中雄 亦學於其所說法
無有一佛在過去 亦無現世及當來
唯此清淨微妙禪 彼不可言證能說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下 (完)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

.《淨土或問》 —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 — 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 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 蓮池大師
.《七筆勾》 —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

--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Written by 一念相應一念佛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